李瑞河,1935年生,台灣高雄岡三鎮人;1953年與父親李樹木出“銘峰茶行”招牌;1961年執掌“銘峰”,在台南西門路創“天仁茶行”;1968年,在台北創立“天仁茶葉有限公司”;1986年購下一間博物館,換上自己企業的牌子,實力已稱雄台島,並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購置茶園,開設茶莊,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製茶業主,並擁有證券金融、食品、觀光等行業的12家企業公司。
李瑞河的立體連鎖經營戰略,並非是歐洲模式的效仿,完成自發於他艱難創業時“汗洗台南”策略的具體實施中。
1964年,李瑞河的“天仁茶行”由開業第一年的持平到第二年盈利,終不見大成效。但他卻形成了自己“汗洗台南”的經營風格。
他先拜訪市政府,銀行的總務,連走三次,目的明確:第一趟留印象,第二趟拉感情,第三趟才談業務。然後是遍跑台南的雜貨店,仍然是不疾不徐先跑一趟,有時遇到對茶葉不感興趣的店主,跑個五趟十趟也要做成生意。就是靠這種努力,他終於開拓出自己的市場,建立起廣泛的行銷網。
攻下台南市場,他便於1966年,進軍高雄;1968年,進軍台北仍是“汗洗”戰略。
在廣泛建立起行銷網的同時,他自己的連鎖店也發展到四家。實力初具,便在台北,以100萬元台幣的資金,注冊建立“天仁茶葉有限公司”。
公司初立,李瑞河繼續著最初的循序開拓市場,逐漸增加分店的步驟。而伴隨著這一步驟,他從經營中總結出從點到線、從線到麵的發展戰略,華人式的“連鎖店”經營便具備了平麵初級的模式。
歐、美的可口可樂、雀巢咖啡等飲料,在80年代打入台灣市場,對茶葉市場形成了巨大衝擊,“天仁”的銷量遭受了較大損失。對此,李瑞河從“茶文化”入手,采取“軟”策略,對外來飲料進行反擊。
首先,李瑞河建立了“現代茶藝館”,通過舉辦茶學講座,向大眾傳播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茶學茶道,並結合茶的植物功能與現代人生活的健身、冶情追求,建立起“天仁”的中國“茶文化”體係。其次,李瑞河創立“陸羽茶藝公司”,出版《茶藝月刊》,利用各類新式泡茶用具的研究、設計,生產和推廣應用,與宣傳相結合,使“天仁”的“茶文化”具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從而引導消費者不斷將飲茶的意義擴大和加深,進一步促進茶葉連鎖經營的立體發展。到80年代末,他的連鎖店已發展到55家。
“連鎖店”加上“茶文化”,搭起了“天仁”立體經營戰略的架子。李瑞河開發中西合壁的茶品戰略,則使其立體經營戰略得到進一步完善。
“天仁”的中國茶打入國際市場後,也使李瑞河對歐、美、日、東南亞等各種族、國家人民的“飲”習慣有了進一步了解。隨著他在海外的投資,便開始了開發新“茶品”的操作。
80年代中期,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購下自己的茶國,開發研製出中國茶與美國花旗參結合的“花旗參茶”,使美國的飲料市場產生轟動。美國的消費者都視“花旗參茶”為“聖品”。
自然,李瑞河對中國茶種的開發,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被列為“天仁”專利的茶品就有“洛神花茶”、“花仔油”、“茶糖”、“減肥茶”、“易拉罐帶飲茶”等,其新產品開發率為8%,在台灣是當然的老大,在全世界行業中,也是難有敵手。
李瑞河就是靠著工——加工生產茶及用具、商——連鎖店、文——“茶文化”,完成了自己“天仁”的立體發展戰略操作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台灣製茶飲品業最大的企業:天仁茶葉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