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7年9月26日在聖哈辛托社區學院發表演說時說:“在19世紀,獲贈土地便是獲得機會。正如有人給了你們在德克薩斯州的祖先那麼一小塊土地,就是起家的資本。在2l世紀,人們最指望得到的贈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聯邦政府的獎學金。因為他們知道,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一把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不在乎他們擁有什麼,而在乎他們知道什麼和能夠學會什麼。”
因此,如果你不甘於平庸的話,那麼請抓住機會,開始學習吧!
比爾·蓋茨高中畢業後,他的興趣朝多方麵發展,對政治利戲劇都感興趣,同時博覽群書,得到校方好評,將他推薦給哈佛大學。比爾·蓋茨以全國資優學生的身分,同時獲得著名的普林斯頓、耶魯和哈佛大學的入學許可,他選擇了哈佛。
蓋茨的腦子一直很清醒,他說,每件事看上去都這麼吸引人,但你必須挑選一種而合棄其他種種。為此比爾·蓋茨花了很多時間沉思,決定與電腦相伴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四處申請與電腦相關的差事,坐著直升機去接受電腦公司的麵試。他和保羅·艾倫在寢室裏發瘋似地寫程序,再到哈佛的大型電腦上去模擬,寫出Basic程序語言賣給了MITS公司,獲得第一筆“巨款”3000美元。
最終,19歲的蓋茨作出決定,和艾倫一起創立了在電腦行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微軟公司。1980年,微軟公司推出MS-DOS係統,大受歡迎,至此一炮走紅。1986年,蓋茨成功地將公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3l歲的他成為白手起家的全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而今天,比爾·蓋茨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他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賺到了比老一輩資本家幾代相傳積攢下來的還要多的財富,原因是什麼?這正是因為知識的作用。比爾·蓋茨吹響了知識經濟的號角,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這個時代是一個專業化、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隻要你有足夠的知識,你就能夠成功致富,否則你必將寸步難行。
知識就是力量
托夫勒說過,力量有三種表現形式,即暴力、財富和知識。早在16一17世紀,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就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他寫道:“人類知識和人類的權力歸於一,任何人隻有有了科學知識,才可能駕馭自然、改造自然,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這一論斷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後來馬克思發現,科學知識首先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力量”的使命,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從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別是知識經濟即將來臨的今天,可以說,知識不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而且是一種終極力量。
知識不僅創造財富,知識本身就是財富。
“人類正在步人一個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
正如哲學家告訴我們的: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由於缺乏想象和觀念。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就斷言:“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高爾基則認為:“隻有知識才是力量。”而雨果甚至在《悲慘世界》裏提出:“人類隻應當受知識的統治。”
日本管理顧問大前健一在《無疆界的世界》中也強調:“如果你看看當今繁榮的國家,如瑞士、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你會發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國土小,沒資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勤勞人民都有參與全球經濟的雄心。擁有豐富的資源確實減緩了一個國家的發展,因為那裏的官僚們仍然以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在真正相互關聯的全球經濟中,成功的主要因素從資源轉移到了市場,為了繁榮,你不得不在市場上參與。這意味著人是創造財富的唯一真正的工具。”
學習是一生的事
我們首先應對自己的教育狀況進行一下分析,並對不足之處思考解決辦法。
其實,上學也並不是唯一的一條路,自學一樣可以出人才。當然在條件允許時最好能去大學深造。一般的情況是,自學是一生的,而上學是短時間的。
看一個人將來的成就,主要還是看他的自學程度。
從他怎樣利用他的零碎時間上,怎樣消磨他冬夜黃昏的時間上,便可以預言他未來的前途。
要想有錢,千萬不可短視,雙眼隻盯在錢上。
隻有萬事俱備,才是掙錢的大好時候。人在年輕的時候大多數都有成就一番大事的夢想,心中常常想在頃刻之間掙上個幾百萬,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而知識才是在青年時期我們所取得到的無價之寶,會使我們一生獲得無限的財富。
假如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隨時隨地都注意磨練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他都想做得高人一等;對於一切接觸到的事物,他都能細心觀察、留意研究,對重要的東西務必弄得一清二楚方肯罷休。他也隨時隨地能把握機會來學習、磨練、研究,他更是看重與自己前途有關的學習機會,在他看來,積累知識要遠勝於積累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