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騎行和在從北京至深圳的騎行過程中,我都對這些騎行的不良反映做了總結,並嚐試調整踏頻和前管的長度來緩解騎行中的酸痛情況。當然對於供血不足的躺車姿勢來講,增加踏頻也比立式自行車困難一些,肌肉由於無氧運動酸痛感也來得更快一些。但隻要明白了道理,在訓練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要急於求成,就可以了。我基本在過了山東之後膝蓋就不再疼痛了
下雨天騎行普通的立式自行車,相信很多車友都有過類似經驗。對於公路或者山地自行車而言,在沒有前麵擋泥板的情況下,前輪的泥水會揚到臉部,後輪的泥水會揚至整個背部。而對於躺車而言,前輪位於整個車體的前方,向上揚的水一般不會揚至臉部,但如果有風就很可能吹至臉部,後輪由於有整個靠背遮擋,不會沾上泥水。但如果在速度不快又有風的情況下,躺車比立式自行車更容易沾泥水到臉上。我們車隊在天津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由於我沒有擋泥板,所以在濕滑的柏油路上騎行時,泥水就像兩個小噴泉一樣被兩個前輪揚起,然後被騎行帶起的風吹到身上,像沐浴了一場泥雨,從頭到腳都被泥水覆蓋。真是禍不單行就在我還在為變成一個泥菩薩而苦惱時,刹車又出了問題。為了在旅途中更加方便地修理刹車,我沒有選用油碟刹,而是選用了BB5的線碟刹,這樣線管與碟刹器以及線管和刹把之間就不是密封的,如果是小雨短時間騎行的話還能湊合,但如果是上了60公裏以上的路程,這樣的線碟刹就很可能會因為雨水進入線管而使線阻增大,導致刹車器無法回彈的情況發生。而且由於沒有擋泥板,泥水一部分向後揚起的部分會直接噴淋在刹把與刹車線的連接處,大家都知道,這個連接的螺絲是有一條為了快速拆卸刹車所設計的縫隙。通過這個縫隙泥水就進入了線管,並且在刹車的過程中泥水順著刹車線逐漸滲入線管內部,導致刹車失靈。當然這種失靈還是符合故障安全原則的,並不是刹不住,而是刹住了就放不開了。
在福建的時候接連一周多的陰雨天氣使得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否則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清理一下線管內的泥水,這樣根本無法跟上大部隊的行程。於是我自製了一個簡易的擋泥板,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需要在每天騎行結束後清理線管。另外由於雨水的影響,碟刹來令片有可能造成永久失靈。如果連續淋了幾天雨後刹車發出嗡嗡的共振聲音,並刹車效果降低的情況下,就需要更換刹車來令片了。
爬坡向來不是躺車的特長,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無論是爬山或者是騎車攀爬人的重心都是向前傾斜的。設想一個人如果爬山時身體直立是很難爬上山坡的,而騎車如果不向前扒著蹬車,也很難爬上較大的坡度。而躺車是躺下來騎行的,在上坡時身體重心隨著車體的傾斜並無法像立式單車那樣通過改變騎行姿勢改變重心,這就造成了整個人及車輛重心的後傾。上坡時自然就比立式自行車困難了不少。但變速係統使得這一切變得不那麼困難,至少通過改變齒比,爬坡成為可能。福建的山路雖然並不是很陡,卻非常的長,曾有一段山路有三十幾公裏長的連續上坡。躺車由於速度較慢,所以從一開始就落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8公裏左右的速度在爬。腿似乎已經不再屬於我,而是一個永不停止的機器,我無法控製它加快或者減慢,路似乎沒有了盡頭,幸虧有探路得到的信息,否則我真的懷疑我能否在一天內到達目的地。當然上坡是痛苦的,下坡則成為最幸福的事。
由於重心低,躺車可以在很高的速度時都保持穩定。眾所周知,單車的速度和受到的風阻是成正比的,當速度越快阻力也就越大。所以我在上坡時所落下的路程就很可能在接下來的下坡時趕上。很多時候我都能在下坡時保持50多公裏的時速。在道路平滑的下坡道上,不斷地在彎道中穿梭,兩邊的樹木和遠處的山景好似一副寫實的風景畫,而我就像一個駕著快船穿梭其間的漁夫,如此流暢輕鬆,好像已然超脫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