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躺車騎行5000公裏心得(1 / 2)

張柱量

今年五月,藉著“低碳行動騎行中國”的機會,在喜德盛公司的幫助下,完成了第一次躺車長途旅行。由北京至深圳,這條東部沿海的線路對於經常騎車的車友來說沒有什麼難度了。雖然國內很多前輩早已實現了躺車騎行,但是這次躺車騎行對於我卻是一次自我實現。

通過5000的公裏騎行,讓我對車的使用,各種路況的適應性以及對旅途的堅持和信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以至於這次旅程後還會時常湧上我的腦海,下麵談談我對躺車的體會。

躺車之路:

說實在的,其實我對躺車入手也僅僅半年不到,在騎行這次長途之前,僅僅在北京市內騎行過,碼表的裏程也不到300公裏。在成為自行車的騎友之前,我對自行車的了解並不算很多,對躺車也僅僅是在國內的幾個論壇上看了一些帖子的介紹而已。比起又是自己畫設計圖又是對結構進行深入剖析的達人來說,我購買躺車會顯得過於唐突。即使是現在,我在躺車界也是默默無聞型。問我什麼會選擇躺車呢,我想這應該和我的實用主義作風非常契合吧。比如我雖然對攝影和戶外運動很發燒,卻不是一個裝備論者。這對於那些深諳其道的發燒友來說,簡直不堪入目。可也正是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格讓我很容易就接受了在其他人眼中無比另類的怪家夥。

對於躺車的選擇,我沒有追求完美主義。雖然心動國外廠家動輒幾萬元的躺車,但當我真正選擇一個騎行的工具時我還是選擇了一個國產的三輪躺車。當我看到這個倒三角輪的造型的網絡照片時,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好像我很早就騎過,能夠體會坐到上麵毫不費力地驅動它一樣。於是毫不猶豫地打款,收貨,安裝,調試,直到我跨上安裝完畢的躺車時,我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一切就像一個老朋友回到了我的身邊,波瀾不驚。

等我將它抬起來,準備從房門出去時才發現,裝好的車出不去了。這下我可撓頭了,總不能放在家裏當擺設吧?難道再拆了拿出去,騎的時候再裝上?最後想了個辦法,先將車子縱向旋轉90度,讓兩個前輪先出去,然後再轉回90度後讓後輪出去。雖然並不複雜,但由於車體有近2米長,要保證前麵的牙盤和後麵的飛輪都不碰到牆壁,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車搬出了房間,才發現電梯又進不去了。這時旁邊一個大爺說了一句話,差點沒把我噎背過氣去。大爺滿懷關切與同情地說:“小夥子,你這殘疾人車太大了,大爺幫你搬吧。”暈……

雖然在網上看過很多躺友都有過類似被人誤解的經曆,但不曾想,我剛剛見到的第一個人就給了我這麼沉重的打擊。等我懷著忐忑地心情坐上車,卻發現腳踏板怎麼也騎不起來。前麵牙盤的距離我是調節過的,完全是按照自行車車座與腳踏距離的調節方法調節的,怎麼會騎上就夠不到了呢?幸虧帶著工具,將距離縮短了5公分後上車,發現比剛才省力了很多。原來躺車使用的肌肉群與單車的不同,所以不能沿襲單車的方式調節。第一天的騎行就這麼開始了,雖然後麵插了一根高約一米八的旗杆來保證後麵大車能夠看到我,但還是怕被後麵大車撞到,所以每次轉彎時都是小心翼翼的。在十字路口停下來等紅燈時,我進入了最繁忙的時間,當然這最繁忙的器官是嘴。每個人(包括八十多歲的老大爺)都像是十萬個為什麼似的劈裏啪啦地問出一連串我想都沒想過的問題。有人問,這個電動車快不快?有人問這是不是運動工具?當然最多的人是關心這個東西的速度。有兩個小兩口說了“對口相聲”。女:“哎,這車真有意思,是殘疾人車吧?”男:“你腦殘吧,你看他哪殘疾了?”女:“你才腦殘呢,你看他躺在車上,那個一定是電動的吧?”男:“嗯,肯定是電動的,我剛才看了,跑的挺快的呢。”女:“電池在哪啊?你把你這電動車也換了吧,這個多拉風。”男:“得了吧,我換了它怎麼帶你呀。”這時,綠燈亮了,我像犯錯的小孩一樣迅速逃離了現場。後麵一連串驚奇地叫喊,遠遠的,聽見那女孩說:“唉,好像不是電動車啊……”

就這樣第一天的騎行在萬眾矚目中結束了。

回到家發現膝蓋有些酸痛,第二天更加疼痛。我開始擔心了,總共還沒有騎100公裏,就這樣疼痛真是有問題呀。上網搜索,發現很多躺車騎友都發表了有關騎行躺車對膝蓋壓迫過大的評論。具體解決方法有加鎖踏,調節前管長度,調節踏頻,甚至有建議帶護膝的等等。我反複嚐試了各種方法後,發現原來膝蓋的疼痛是躺車的結構造成的。我們騎立式自行車時雙腿在心髒的下位,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夠輕易的到達下肢,供血充足。但躺車的下肢體位幾乎與心髒平行,導致了供血的相對困難,因此在同樣踩踏力度的情況下,體位幾乎平躺的躺車則在初期騎行時則不可避免的遇到供血不足導致的膝蓋和肌肉的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