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涉外送禮:分清國度,尊重習俗(1)(1 / 3)

當下,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在我國許多大都市中,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遊客、商務人士的數量不斷增長。身邊各種膚色的朋友們多了起來,難免讓許多人開始麵臨著一個新的難題——跨文化送禮。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有著不同的送禮習俗,怎樣通過一份恰當完美的禮物,向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傳遞情感、增進了解,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挑選涉外禮品四原則

外國人和我們有著不一樣的文化,有著不一樣的習俗,在心理和文化上的差異,往往讓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有點不知所措,於是,對很多人而言,給外國人送禮成了一件很頭疼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有著借禮傳情傳統的又好麵子的中國人而言,禮送輕了擔心外國人看不上,體現不了自己的慷慨好客;送重了又會讓外國人為難不好接受,送什麼成了非常為難的事情。其實,不用這麼為難的,當你掌握了給外國人送禮的“四原則”時,一切都可以輕鬆解決的。

1.突出禮品的紀念牲

在涉外交往中,送禮依然要講究“禮輕情義重”。有時,“江南無所有,饋贈一枝梅”,往往更受對方的歡迎。因在許多國家都不時興贈送過於貴重的禮品,以免讓受禮者產生受賄之感。

2.要體現禮品的民族性

有人曾說:“最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往往就是最好的。”向外賓贈送禮品,其實也是一樣。中國人司空見慣的風箏、二胡、笛子、剪紙、筷子、圖章、書畫、茶葉,一旦到了外國人手裏,往往會備受青睞,身價倍增。

3.要明確禮品的針對性

挑選禮品時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選擇禮品時,務必要充分了解外國人的性格、愛好、修養與品位,盡量使禮品受到歡迎。此外,還應考慮到在不同情況下,向外國人所贈送的禮品應當有所不同。比如,在國務活動中,宜向國賓贈送鮮花、藝術品;出席家宴時,宜向女主人贈送鮮花、土特產和工藝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贈送糖果、玩具等等。

4.要重視禮品的差異性

這裏要注意向外國友人贈送禮品時絕對不能有悖於對方的風俗習慣的。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要了解受禮者所在國家的風俗習慣。在挑選禮品時,主動回避對方可能存在的與禮品品種、圖案、數目、形狀、包裝等有關的禁忌。

給“老外” 送禮更考驗“心”意

如今,在街上見個外國人更是家常便飯,去國外旅遊、留學、工作……近距離親密接觸外國人更是簡單快捷,和外國人交個朋友也成了一種趨勢。於是,本著“禮儀之邦”的好禮之風,與國外友人交往時難免需要送上一些小禮物來增進彼此的友誼。然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國家會引起不同的反應。因此,如果你要給外國友人送禮,就得區別對待。

1.物換境移,國內國外有差異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作為送禮的一方,雖然同樣是跨越了文化,然而物換境移,在國內送禮給外國人和在國外送禮給當地人這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如果是身處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在禮物的選擇上會有著更廣闊的範疇,大有“不重華麗,重在心意”的意味。如你的外國朋友很有可能同你一樣,也看過在國內影院中剛剛上映的某一部電影,於是你倆之間就有了共通點,影片中的某個情節或相關物件就能作為你挑選禮物的依據,這樣既避免了觸碰對方文化中你並不熟悉的區域,又可以令對方感到親切。

而如果作為身在異鄉的中國人,大多數人在給當地人送禮時往往會選擇一些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禮物,反而使跨文化送禮顯得相對簡單。

2.避開禁忌,尋找生活共通點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禮物內涵的認知往往可能相去甚遠,而且由於國家和民族不同,人們有著各自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風俗習慣與審美觀念也難免會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跨文化送禮中,充分考慮到收禮方的文化、宗教禁忌等元素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禮物既避免習俗的糾紛,又令收禮方受到感動呢?對此,禮儀專家認為,對於關係不是很親密的外國友人,或是外籍的上司及同事,送禮時打文化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這並不等於送那些中國元素越強的東西就越好,反而諸如茶葉之類男女、老少皆宜,也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東西更合適。

隨著中外人士接觸的增多,單純的文化牌並非百試百靈,隻有關注對方生活,尋找共通點而送的禮物,才更有誠意,也更符合對方的需要。跨文化送禮成功的訣竅在於打文化的“擦邊球”,因為過於生硬和陌生的東西即使再有底蘊也很難令人短時間內便理解及接受,隻有找到某種生活的共通點,才能巧妙地在送禮時既反映出文化特質,又拉近彼此的距離。

3.喜歡才是硬道理

其實不管在哪兒送禮,還是給哪國人送禮,送禮的中心原則無外乎是要絕對注重收禮者的內心感受,即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或合作夥伴挑選禮物時,我們也不應該被太多外界因素蒙蔽雙眼,而應嚐試去超越文化的界限,送一份對方心中真正喜歡的禮物,“喜歡的就是最好的”,這才是永遠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