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五帝之黃帝,妻嫘祖,西陵氏。西陵氏多女而鮮男。某年嫘祖幸蜀,有男名玄奚,性慧黠而品端,嫘祖大悅之,乃賜己姓。玄奚有二子,長子癸,次子太燮,太燮早夭,癸又妻西陵氏女,生子陶漁,是為西陵氏今祖也。陶漁其後,傳千二百載,族人西陵況明滅平朝、靖禍亂,爭戰一統諸地,立大國、創天朝,其風光一時無兩。
天朝疆土尤闊,山水廣淼。計三十三郡,四百城,九百六十三縣。凊郡極北,沅郡極南,溱郡極東,峫郡極西。
天朝自莊敬帝始,設內庭三司:司服、司庫、司典。內宮有禁軍為其戒也。
都內六部:兵部、吏部、禮部、工部、刑部;六部之首,設丞相、副相各一人,可兼尚書、侍郎職。各署內,尚有太史令、蘭台令史等文職;亦有驍騎都尉、典軍校尉等武職。
都外三十三郡,每郡設太守、郡尉。每城設衙,有府相。每縣設縣主、巡檢。京內時有通判遣下,是以督察。
都外太守等職,皆聽命於天子。除天子外,二相及六部三品以上官員亦可調派之。
《天朝誌》載:「天朝傳八代,共十帝。西陵況明登基為君,年號天定,天定終,又有昭平、崇化、宣慶、隆安等朝。其昭平、崇化、宣慶三朝間,政興人和,河清海晏,乃盛世也。」
昭平年,君諱景衡,天定帝嫡子,諡莊敬。後陳氏,諡恭文。
崇化年,君諱啟彥,莊敬帝嫡子,諡至仁。後寧氏,諡淑睿。
宣慶年,君諱弘慕,至仁帝庶子,諡德獻。後寧氏,諡端孝。
且說莊敬帝西陵景衡,生於平朝之末守昌二年,天朝初立時,年二十二。天定帝崩,各地遺臣雖受天朝施恩大赦,安陳十年,此時卻紛紛叛變。傾軋殺戮,疆土之上,屍橫如山,血流成河。賊兵不顧人情,凡逆者,皆殺之,男女老幼,幸免者屈指可數。死人肉填溝壑,一連數月無人掩埋,冷月沙丘,孤鬼守屍,陰風慘慘,腐臭之氣上漫於天。遍地盡聞鰥夫嫠婦老人孤子號哭之聲,淒不勝聽。
內廷眾臣,均推景衡為帥。景衡無可推辭,又因父死國禍,義憤填膺。遂帶兵而起,僅三月,戰亂平矣。
戰時,軍中有謀人寧泓,自瞞身世,侍景衡左右,而景衡謀人極多,不曾留意。雲山一役,困惡卓絕,賊兵竭力設伏,草木皆兵。景衡不防賊人暗算,背後險中一劍,寧泓以身相擋,劍自背入胸,卻命大不死。景衡歎之,又問其家學,寧泓博聞強識,對答如流。景衡深悅之,不嚳相見恨晚,又大感其「救主功高」,割指盟誓:其子女日後必成夫妻。
叛終平矣,景衡入朝為君,妻陳氏為後、妾雲氏為德妃。隨戰者,皆功,大行封賞。寧泓官拜相國,妻沈氏,單名苑,為誥命夫人。
西陵景衡於次年改元昭平,時年三十三。
景衡有二子,長子啟彥,為王後所生。性聰慧而頗善,工文擅書,帝尤愛之。雖不喜政治,帝猶循循善誘、常命其入朝聽政,彥厭之,卻因孝而不辯。帝不知,仍令啟彥代批奏折,日日教誨不倦。
次子啟朔,為采女白氏所生。相傳白氏小名宛伊,色姝絕,真乃傾國傾城之容。某日帝駕遊之偏宮西苑,見之,驚為天人。白氏獲幸,孕一子。景衡不顧朝上「白女卑賤,性非和順」等言,固執己見,欲立其為貴妃。王後知悉,心如刀絞,因王後自諳女子德儀,沉默不語,並無他話。
冊妃之詔擬畢,尚不頒發。白女依仗貴妃之位已為囊中物,日漸跋扈,見王後色衰,言辭相譏。陳氏忍無可忍,泣告景衡,王後素溫婉之極,卻憤懣難遏,怒剪青絲。帝幡然憬悟,隻手奪剪,血迸如柱。內宦奉詔而上,帝旋裂之,碎帛如雪,且見殷紅。
白氏之女冷宮而居,並未因誕育王子而獲諒解。昭平二年秋,死於西苑。是時風淒雨苦,無比蕭索。
白女之子,帝名之「啟朔」,棄於西苑,幾不曾視之。生活所需之物,雖皆有,然啟朔少人語,性孤僻,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乏人問津,與其兄去之甚遠,狀殊可憐。
昭平元年三月初七,相國寧泓喜獲一女,喚玄貞,勻稱伶俐,雙瞳極黑。帝踐諾,許與啟彥。寧泓轉成王親,份位愈重,權勢甚大。
《稗史·夢緣》載:昭平十四年芒種時,至仁帝尚為王子,忽夢一媛,桂下撫琴,人淡如梨,素衣長絛,衣袂飄卷如雲。以為頗似寧女,遂往懇求,求一見。莊敬帝笑語:「真癡兒,寧公之女,原為爾妻,何故如此急切?」卻並不駁斥,傳令於下,命寧氏女仲秋入宮,借賞月之故使王子得以一見。稗者笑曰:「真一夢定情也。」
罷了,天朝舊書,零零碎碎的史料何其多也?我們暫且不加贅述。而我的故事,也要自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