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尿路感染
(一)概述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內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病原菌入侵尿路可導致,但最常見的致病微生物是細菌,尤其是革蘭陰性菌,占80%~90%,其中以大腸杆菌最為常見,其次是副大腸杆菌、變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產氣杆菌和銅綠假單胞菌。5%~10%由革蘭陽性細菌引起,主要是糞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絕大多數尿路感染是上行性感染引起,即細菌經尿道上行至膀胱,再到腎盂引起感染。細菌從體內感染灶侵入血流,到達腎髒及尿路也可引起感染,稱為血行感染,但較少見。一般細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和尿道炎稱為下尿路感染,細菌侵入腎髒引起腎盂、腎盞的炎症損害稱為上尿路感染,即腎盂腎炎。
膀胱炎,即下尿路感染,原發性罕見,多繼發於尿道炎、陰道炎、子宮頸炎或前列腺炎。膀胱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部分膀胱炎患者尿中的細菌可未經治療而自動消失;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紅、上皮細胞腫脹、黏膜下組織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較重者有點狀或片狀出血,並可出現黏膜潰瘍。
急性腎盂腎炎起病急,臨床表現有兩組症狀群:
1、泌尿係統症狀可有尿路刺激征,腰痛和(或)下腹部疼痛,肋脊角及輸尿管點壓痛,腎區壓痛和叩痛。
2、全身感染症狀寒戰、發熱、惡心、嘔吐和白細胞計數增高。一般無高血壓和氮質血症。急性腎盂腎炎可侵犯單側或雙側腎髒。肉眼可見腎盂腎盞黏膜充血、水腫,表麵有膿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細小的膿腫;於一個或幾個腎乳頭可見大小不一、尖端指向腎乳頭、基底伸向腎皮質的楔性炎症病灶。
(二)用藥原則
對急性膀胱炎患者在無尿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之前,即可先給予治療。宜選用毒副作用小,尤其是對腎損害小的抗菌藥物。目前不主張單劑量療法,因為單劑量療法不能有效地清除腸道及陰道中寄生的尿路致病菌,複發率較高。三天短程療法較多用:1、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0.2g,一天2次;2、第二、第三代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克洛0.375g,一天2次,或頭孢克肟0.1g,一天2次;3、複方新諾明2片加碳酸氫鈉1.0g,一天2次。以上三類藥選用一種,連用三天,對於減少重新感染有幫助。但應在服完藥後的7天內來複診,作尿細菌培養和尿常規檢查。必須於治療後追蹤6周,如有複發,則多為腎盂腎炎,應給予抗生素2~6周。三天療法不適用於妊娠婦女、糖尿病患者、男性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者、複雜性尿路感染及上尿路感染者。
急性腎盂腎炎有菌血症危險者應選用較強的廣譜抗生素,待尿培養藥敏試驗後再調整抗生素的種類,無發熱或治療後48小時不發熱者,可改用口服製劑;選用對腎損害小,副作用也小的抗菌藥,避免使用腎毒性的藥物,尤其是腎功能不全者。因為引起急性腎盂腎炎的主要是革蘭陰性菌,以大腸杆菌為主,因此初發的急性腎盂腎炎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唑(CoSMZ)及碳酸氫鈉
14天為一個療程,碳酸氫鈉不僅能堿化尿液加強SMZ的療效,且可防止長期用SMZ後可能發生的結晶尿。喹諾酮類具有廣譜、低毒可口服等特點,對磺胺類藥物耐藥或過敏者,或反反複複用其他藥物療效欠佳時用此類藥物。對臨床症狀嚴重的或有複雜因素的腎盂腎炎,可先給予靜脈用藥,可選用的藥物有氨苄青黴素、乙基西梭黴素、頭孢三嗪、噻肟單酰胺菌素等;複雜性腎盂腎炎易於發生革蘭陰性杆菌敗血症,應聯合使用2種或2種以上抗生素。
第七節間質性腎炎
(一)概述
間質性腎炎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主要累及腎間質和腎小管,無原發性腎小球損害的腎髒疾病。占急性腎衰竭綜合征的13%~15%,占慢性腎衰竭的1/3~1/4。在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