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細菌感染性疾病
一、鏈球菌感染
(一)概述
鏈球菌為革蘭陽性球菌,多為兼性厭氧菌,某些為專性厭氧菌,可為人體的正常菌群,寄殖於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等處。鏈球菌有多種分類方法,按溶血情況分為甲、乙、丙三型。甲型鏈球菌產生溶血素,不完全溶血,又稱草綠色鏈球菌;乙型鏈球菌產生溶血素,完全溶血,又稱β-溶血性鏈球菌;丙型鏈球菌,不產生溶血素,又稱非溶血性鏈球菌。按鏈球菌細胞壁中多糖抗原分類,分為A~H,K~U,19個組。對人類致病者90%屬於A組。A組鏈球菌又稱化膿性鏈球菌,幾乎可侵犯人體任何部位,引起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兩類疾病。化膿性疾病表現為:1、急性咽炎和扁桃體炎,皮膚軟組織感染,如膿皰疹、丹毒;2、全身感染及深部軟組織感染,包括血流感染、壞死性筋膜炎、深部軟組織感染、肌炎、心包炎、腦膜炎、肺炎和膿毒性關節炎等;3、猩紅熱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非化膿性疾病包括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B組鏈球菌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以及間生感染。草綠色鏈球菌可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鏈球菌感染臨床表現多樣,診斷應結合細菌學檢查。
(二)用藥原則
青黴素仍是治療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如青黴素過敏,可選用紅黴素、頭孢菌素等藥物。
二、肺炎鏈球菌感染
(一)概述
肺炎鏈球菌為革蘭陽性雙球菌,兼性厭氧,可形成莢膜,該菌為人體正常寄殖菌。肺炎鏈球菌感染多由於鼻咽部原有寄殖菌入侵肺部、鼻竇、中耳、血液等部位而致病。肺炎鏈球菌常引起肺炎、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和化膿性腦膜炎,各類肺炎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並無特異性。近年來,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性不斷上升,對二、三代頭孢菌素的敏感性也在下降。病原學檢測對臨床診斷和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有重要意義。
(二)用藥原則
1.敏感的肺炎鏈球菌感染首選青黴素、阿莫西林,亦可選用一、二、三代頭孢菌素。
2.對青黴素耐藥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則需選用三代頭孢菌素、萬古黴素或聯用利福平。
3.治療化膿性腦膜炎可選用三代頭孢菌素,聯合萬古黴素治療。
三、葡萄球菌感染
(一)概述
葡萄球菌為革蘭陽性球菌,屬微球菌科,葡萄球菌屬,一般不形成莢膜,多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頭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等。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血漿凝血酶,其餘多數為凝血酶陰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可產生溶血素、產紅疹毒素、蛋白酶、脂酶等多種毒素與酶類,致病力最強。
金黃色葡萄球菌寄殖於鼻前質黏膜、會陰部、新生兒臍帶殘端、皮膚、腸道、陰道、口咽部。入侵途徑主要為有損傷的皮膚和黏膜,也可因攝食含有腸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塵埃而致病。患者和帶菌者為感染源。醫務人員帶菌率高達50%~90%。
葡萄球菌可引起人體多部位感染,包括皮膚軟組織感染、敗血症、心內膜炎、呼吸道感染、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異物植入相關感染、胃腸道感染、尿路感染、骨關節感染、中毒性休克綜合征、肝膿腫等。葡萄球菌感染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確診有賴於病原學檢查。目前社區和醫院內的葡萄球菌感染都呈增多趨勢,而且葡萄球菌的耐藥率也逐漸增加,給治療帶來困難。
(二)用藥原則
1.經驗性治療對青黴素敏感的葡萄球菌≤59%,對於院外感染考慮為葡萄球菌感染時,不宜選用青黴素,應選用苯唑西林或第一代頭孢菌素,若效果不好,可考慮換用萬古黴素,對於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葡萄球菌分離株80%以上的醫院,應首選萬古黴素或去甲萬古黴素。
2.針對性治療有培養結果後,應根據藥敏試驗選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