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真正布鞋廠(1 / 3)

16、真正布鞋廠

自從收拾了小店以後,張敬凱一直在考慮,怎樣上一個新項目維持生計。考慮來考慮去,還做原來的生意吧?做了十幾年了,實在不想再做。說實話,賣煙酒副食就是個搬運工,利潤小,靠的就是銷量。想搞個有技術含量,而且利潤高的項目。張敬凱在街上轉悠的時候,發現浙江人在這裏,有幾家做皮鞋的店鋪,生意非常紅火熱鬧。張敬凱突然來了靈感,可不可以做布鞋?做布鞋簡單,原材料也好買:鞋幫用布做,鞋底兒買現成的,做成幫子上上鞋底,鞋不就成了。是呀,是人就有腳,有腳就得穿鞋。男的穿、女的也得穿,大人穿、小孩也的穿。而且技術含量還比較高,不是所有人都會做。思前想後,覺得是個好項目。回家與家人商量,家人覺得還可以,尤其是雙方的老年人,張敬凱的母親說,過去你們穿的鞋還不都是我給你們做的。

說幹就幹,張敬凱現在不像以前那麼窮酸了,經營小店的時候也賺了幾千塊錢,足夠這次投資。通過對過去在鞋廠幹過的人的了解,最少得買一台緔鞋機和一台能過厚的工業縫紉機。緔鞋機就是用來上鞋底。工業縫紉機用來做鞋墊兒、沿鞋口、做鞋幫用的。其它就是鞋的原材料了。

主意打定,可去哪買緔鞋機和工業縫紉機呢?有人說到平遙縣就有,平遙過去做布鞋的人挺多,機器原材料那裏肯定有。張敬凱懷揣著4000塊錢,心裏底氣很足。這錢是自己賺來的,可不是借來的。錢是男人的翅膀,是男人的膽量,出門在外,有錢什麼都不怕。他上了公交車坐下來,不一會兒上來個女的挨著他坐下來。這個女的很漂亮,穿著也很入時,而且很健談。下車的時候他給了張敬凱一張名片,說有事的時候給他打電話。

平遙這座美麗的古城,寬敞的大門,高高的城牆。城牆底下,有好多賣水煎包子的。有幾個白頭發白皮膚穿白衣服的老外,坐在平板露天的旅遊車上,指指畫畫,嘰裏咕嚕的不知道說什麼?張敬凱無心顧及這些,他得趕快到百貨商店去買縫紉機。跑了幾家商店最後他問到這家商店隻有工業縫紉機而沒有緔鞋機。他想在櫃台上問問價格吧,櫃台上沒有人,都吃中午飯去了。這時他才想到,現在已到中午了,自己也該吃飯了。他出去就近買了兩個油餅,用手捏著在櫃台前吃著等著。

商店的牆上掛著一張大電視,播放著費玉清唱的歌曲“真的好想你”,深深地吸引著張敬凱。因為他愛拉二胡,有了新歌,他就願意學。視頻一次次的播放,他一次次的記歌詞,記歌曲子。“真的好想你。我在夜裏呼喚黎明,追月的彩雲喲也知道我的心,默默地為我送溫馨,真的好想你……”他與被美妙的歌聲所陶醉,等他從歌曲中沉浸過來,已是下午五點。他急忙跑到櫃台上問縫紉機的價格,問有沒有緔鞋機?營業員說:“縫紉機價格700元,緔鞋機在庫房裏有。現在不早了,你明天再來吧。”張敬凱懵啦,他這次出門沒有打算住宿的。可現在機器沒買上,回家的班車也耽誤了。隻好住宿。

去旅店登記的時候,人家問他帶身份證沒有?他一摸衣兜,假裝在尋找,他心裏清楚,這次就根本沒有帶身份證。今晚住不了宿可怎麼辦?現在正值初秋季節,雖然中午有些熱,可是早晚還是比較涼。這可怎麼辦呢?他突然想到,哪個在車上給他名片的女的?唉,他實在是不願意麻煩別人,初次認識,又是個女的,可現在沒辦法呀。他發現在櫃台上有一部電話,上麵寫著打電話一次0.5元。他問“服務員可以打電話嗎?”,“可以”。可當他拿出名片,好不容易撥通電話的時候。服務員按了一下電話。張敬凱焦急的說“我還沒有打呢。”那服務員說:“你再撥”。打完電話後張敬凱拿出五毛錢。服務員說:“你撥了兩次”。沒辦法,隻好掏出一塊錢放下走了。

按照電話指示內容。張敬凱坐公共車,在城外一家信息公司門前下車。人家派了個人,送了付鋪蓋,張敬凱就在傳達室住了一夜。早上他留了個字條,沒顧上吃飯就到了那家百貨商店。在櫃台上,買了一台工業縫紉機價格700元。在庫房提了一台緔鞋機,價格1500元。人家商店派了一個三輪車,把機器送到車站。張敬凱很是高興,沒想到這麼順利。下車買了點東西,在車上慢慢吃著,迷糊著眼睛,因為昨天晚上沒有睡好。

回到家中,看到新買回來的機器,全家人就像過節一樣,四口人圍著轉來轉去,張敬凱忘記了疲勞,拿出工具,一樣一樣的照著圖紙把機器組合起來。剛滿一歲多的兒子,正好跟機器一樣高,走來走去,頭總是碰在機器木板上,碰得孩子直哭。

有了機器,接下來開始做鞋吧。張敬凱又跑了一趟平遙。購進了做鞋的原材料,鞋底、沿口料、鞋裏、鞋麵布、鬆緊帶布、上鞋的繩、鞋環、縫紉機線等。馬靈兒,跟鄰居拜師求藝,找了好多鞋樣。找了些舊衣服,用剪子鉸開,用白麵出了些漿糊,把布一層一層的粘在木板上,拿在太陽底下曬著,幹了後揭下來,農村叫“打圪別子”。貼上鞋裏和鞋麵布。踏上鞋樣用剪子鉸了兩雙鞋幫。張敬凱開始用縫紉機做鞋幫了,由於沒用過縫紉機,縫紉機一蹬就來回轉,穿上的線一下就斷。隻好把線拽出來練習空蹬縫紉機。白天練習,晚上也練習,吃飯的時候也在練習。練習了幾天後,終於使縫紉機不再翻轉了。穿上線在一塊舊布上來回敦。縫紉機也難為人,不是上線緊,就是下線鬆。折騰了幾天,總算學會了使用縫紉機。開始在縫紉機上沿鞋口。張敬凱把這事想的簡單了,其實沿鞋口是一個細活,農村的婦女們手工沿鞋口,兩三天才能沿完一雙。張敬凱拿著針錐子挑著,用縫紉機一針一針的過。張敬凱滿頭大汗,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有好幾次縫紉機針從食指的指甲蓋上穿下,鮮血之流,他忍著疼痛,等把一隻鞋口沿完了再看,鞋口上像長了一圈毛。張敬凱這時深深體會到,自己沒有“金剛鑽”卻攬了一個“瓷器活”。可是現在自己把全部積蓄都投資進去了,不幹又怎麼辦?

現在你可是要開鞋廠,不是做一兩對鞋,所以得有鞋樣。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大的也得有小的,鞋樣就成了大問題。俗話說的好:“鞋大鞋小,不能走了樣子”,所以鞋樣很關鍵。可去哪找那麼多鞋樣呢?現在已成了擺在張敬凱麵前的一道難題。

他先把家裏人不穿的布鞋,拿出來洗幹淨,拆下來鞋幫,用電熨鬥熨展畫上鞋樣。可這樣做也解決不了全部的鞋樣呀。男式鞋樣15-27就得13個鞋樣,加上中間的半號,一共是25個鞋樣。女式的鞋樣15-25共21個。這樣算起來,光鞋樣就得46個。這麼多的鞋樣誰給你提供呢?

張敬凱想了個辦法,每天在垃圾堆上找別人扔掉的布鞋,搞鞋樣。你還別說,張敬凱跑了幾天,在垃圾堆上竟然沒有找到一雙塑料底布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舊塑料底可以賣錢。一天張敬凱聽到街上有個小販,叫喊:“塑料底換江米蛋兒!”,“塑料底換江米蛋兒!”一雙大人舊塑料底可以換5個江米蛋。什麼是“江米蛋”呢?就是用江米爆成米花,用糖粘成像乒乓球大的圓蛋蛋。香甜可口,孩子們都願意吃。好多家長都找出來破舊塑料底布鞋,等著換“江米蛋”。張敬凱也跑出來看熱鬧,這時他看到,換鞋底的小販,拿出個刀,把鞋幫割下來,隻要鞋底。張敬凱見狀喜出望外,等小販走後,他把所有的鞋幫,在沒人的時候,把這些鞋幫統統拿回家裏,如獲至寶。就這樣反複多次,反複琢磨加減,總算把鞋樣搞全了。

接下來是做鞋幫,馬靈兒把家裏所有的舊衣服都拆了,在木板上把一層一層的布粘起來。裏邊貼上鞋裏,外邊貼上鞋麵。在太陽底下曬幹後,用圓珠筆畫鞋樣,用剪子絞鞋幫?怕賣不掉,先為家裏的人做。先為女兒鉸了一雙女式帶帶的鞋幫。馬靈兒心靈手巧,為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各鉸了一雙。沒等絞了幾雙鞋幫,家裏的剪子不快了。好不容易等到有一個“起刀磨剪子”的人,花了三塊錢磨了一頓剪子。結果沒有三天又不快了,這下可愁壞了張敬凱,要是這樣三天就磨一回剪子,一個月就得30塊錢,不說現在沒有收入,就說有收入的話,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