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外甥女的婚禮(1 / 1)

15、外甥女的婚禮

張敬凱的外甥女豆琴琴,今年24歲要結婚了。當年,姐姐張敬萍結婚的時候也是24歲,她是縣裏新修紅旗商場的營業員。在棉布櫃組工作。由於天生麗質,生的漂亮,遭遇好多小夥子的追求,受到好多男人的青睞。有人為她帖黑帖子。寫著:“紅旗商場大樓新,裏邊有個張敬萍。張敬萍,眼睛亮。小夥子看著直發慌。巧手兒嫩指頭,男人搶著扯布頭”。因為她是家裏的老大,每月到糧店領糧當然是她的事了。那時非農戶,吃供應的人都要到糧店,領糧、到油。那時領糧的人很多,得排隊等候。她不想在那裏排隊,排隊時等到她後麵有人的時候,她就告訴後麵的人,我在你前頭排著隊呢,等挨近了我好過來。

在櫃台裏賣麵的小夥子,五官端正,高高個子,身強力壯。胳膊上非常有勁兒,拎一袋麵,搬一袋米,不費吹灰之力,秤米到麵非常幹淨利索。人們都喊他“毛代,麻袋”。起先張敬平也不懂,也不想理這些事兒,還以為人們和他要“麻袋”呢。等張敬平挨到賣糧時,在為張敬萍布袋裏到米的時候,小夥子拿著簸萁從另一個麻袋裏鏟出些米來,在磅上稱了稱,到進了布袋裏。晚上家裏人喝米湯的時候,都說今晚的米湯好喝,張敬萍的媽媽說:“這次敬萍在糧站領的米呀是新米”,以往在糧站裏領得米都是些天陳米。煮的米湯不好喝,一股黴味兒。張敬萍靜靜地喝著米湯,慢慢的品嚐著,回想著自己當時在糧站裏領米的情況……。

第二次領糧的時候,那小夥子讓張敬萍,放下等等,中午好再來拿。張敬萍瞟了一下小夥子,默許了。等她在街上玩兒夠了,去拿糧的時候,發現多了一小袋麵。張敬萍不想占別人的便宜。小夥子低聲笑著說,你拿去吧!不和你要錢的。張敬萍躊躇再三,還是拿上了。從此以後她對這個小夥兒操上了心,經過多方打聽、了解,原來這個小夥子兩年前頂他父親的班,來到糧站上班。名叫:豆毛代。現在聽起來這個名字怪怪的,可在當時叫“毛代”的人挺多的。什麼王毛代,李毛代。“***時代”嗎就叫毛代。60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男孩,叫毛代、叫愛東、忠東、衛東、永東。大都是那個時代取的名字。豆毛代,24歲。工作積極,有一把子力氣。工作兩年,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每天下班後,他都要把所有的麵袋麻袋,一條一條整理好,垛得整整齊齊。後來他發現在整理的時候,麵袋裏有到不盡的麵,麻袋裏也剩點米。他下班後就開始抖這些麵袋、麻袋。後來工友們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抖麻袋”。因為袋子多了,抖那麼百八十條的,也能抖出斤把斤麵和八九兩米。抖得多了,他就悄悄地放在一邊好用來為人。

再後來領糧,張敬萍,早早的糧店還沒開門就去。等一開門她就把麵袋,油瓶,糧本和錢,交給豆毛代,他也樂意代勞。等中午下班的時候,張敬萍再拿回家。就這樣兩個人一來二去的好上了,用城裏人的話就是戀愛了。

一年後,她們倆結婚,兩人都在國營單位上班,收入穩定。她們有個女兒,名叫豆琴琴,從小乖巧伶俐,勤奮好學。一個完美的家庭,和和美美。豆毛代,年年被評為勞模;張敬萍被評為三八紅旗手。一家子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順風順水。可從前年開始商業、糧食、供銷,國營企業開始改革。糧食局也失去原有的功能,倉庫也沒糧了,糧站也不賣麵。豆毛代被調倒糧食稽查所。檢查、查扣個人販賣玉米情況。這個參事也算有點油水。一天商販設飯局,在飯店請他們吃飯,酒後,三人騎摩托回所裏時,摩托摔倒,豆毛代摔斷了腿成了殘疾。豆毛代住了半年醫院後,總算還能站起來但走路困難。由於他們是私自喝酒摔傷的,不能算工傷。

隨著改革的步步深入,張敬萍、豆毛代也依次下崗失業。為了生計,她們夫妻倆在縣汽車站擺攤兒,賣方便麵。張敬萍推著平車,拉著蜂窩煤、暖壺、鍋碗瓢盆,雞蛋和方便麵。豆毛代坐著輪椅,在後麵跟著。煮方便麵是手頭活計,豆毛代坐在輪椅上也可以操作。時間長了,他燒水、下麵、打雞蛋,非常麻利。張敬萍,人長得漂亮,能說會道,招攬顧客,生意興隆。好多人都眼熱她們,忌妒她們,與她們競爭,都敗下陣來。十多年來,她們起早貪黑,風裏來雨裏去,苦心經營。她們除了平日裏,人情禮往的開支外。兩個人每年要交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大病醫療保險費等7000多塊錢。還供孩子在外地上高中。除上敘開支外,他們還在縣城最繁華的地段,買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單元樓。

十幾年的辛苦換來了碩果,女兒豆琴琴,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在鄉鎮民政所上班,與對象同在一個鄉鎮。當舅舅的張敬凱,忙活著參加婚禮,準備去送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