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顧仲安是絕對不會主動提到這一點的,不過,對於這個憂患,顧仲安事先也想到了一套解決的辦法,當然,牽扯也會更深,他隻是先用那個鹽運製度改革的方案投石問路,這個問題得皇帝自己提出來才行。
“將一些曬鹽成本過高,零散的鹽場出讓給鹽商,顧愛卿是如何想到這個主意的?”乾光帝已經下定決心好好整改鹽務問題了,顧仲安的點子很妙,也很新巧。
在折子遞上去的第四天,顧仲安終於接到了皇帝私下召見的通知,沒想到一開始竟問的是這個。話說這個主意還是受到小女兒管理家務的啟發。
那時,他們還在蜀中,剛剛搬到那個五進的大宅子裏,原先的房主,兒子犯了事,急需銀錢打點,可那是要判死刑的案子,哪那麼容易,值錢的家當和田地已經賣的差不多,實在走投無路才要變賣祖宅,因為賣得急,價錢比尋常時候低了不少,房主隻有一個要求,就是把先前的整理花園的家丁們留下來繼續任用。
原房主自己甚是喜愛這些花草魚蟲,那後花園不僅麵積很大,而且不乏各種奇花異草,那些打理花園的家丁和他也是幾十年老主顧的交情。顧仲安一家都極為喜歡那宅子,本身花園也需打理,就同意了這要求。可他們一家搬來後,那些園丁們卻很有些逆反的情緒,這他們也能理解,隻是到了叫不動人,有時候還和他們原來的下人之間扯皮拉筋的,顧仲安就無法容忍了,可又不想失信於人。
小女兒便在這時出了個主意,那園丁主要有四戶人家,隻一家鬧得最凶,有兩家隻是隨著第一家起起哄,還有一家是默不作聲的。小女兒將後花園分成兩個區域,不拘於你種的花是賣給藥房,花露鋪子,還是什麼的,每家承包一處,隻需按月上繳庫房一定的銀子,其餘賺的就是自家的了。
這在其他精打細算的大戶人家也是有的,隻是這法子新就新在,也不是按主子的喜好隨意分配給哪家,而是小女兒先自己核算了一下大致的收益,說了個底價,當然是比能賺的銀子少得多的了,然後再讓每家在這個基礎上報出自己可以上繳的銀兩,最高的兩戶人家就分得那兩塊地,而這兩家之中較高的還有優先選擇權。
這樣,那幾戶人家自然是沒工夫和主子家對著幹了,先前的主子講情義,他們是感激的,可這關係到自己一家老小餓肚子的事兒,他們也隻能是有心無力,況且,不是這顧舉人買了宅子,也會是別人家不是,終歸是先前主子家,養的兒子不爭氣啊!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那默默無聞,一直埋頭幹活的人家選了最好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