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價格的保障,沒有品質基礎,降價隻能是一個手段。而在產品本身品質優秀的前提下,就不應該把營銷的訴求孤注一擲於價格。
降價似乎成了目前最常見的營銷策略,但想要對產品整體營銷發揮更大作用,對企業的長期經營和品牌的塑造產生推動力,則絕非降價這麼簡單。
近年來,價格戰在商場上司空見慣,但很多企業的產品在大幅降價之後,銷量和品牌知名度與降價之前毫無二致,默默無聞。一些企業隻看到降價的現象和結果,而沒有認真地從本質和原理上分析降價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程度。
降價最終的目標是提升產品的銷售,但是在進行產品價格調整之前,首先需要認真分析與研究在當前競爭激烈,降價頻繁的背景之下,如何降價才能提升產品的銷售,或者說需不需要依靠降價來提升產品的銷售。
範蠡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而名垂青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個經商奇才,《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
範蠡之所以能夠富甲一方,自然有其獨到的地方。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呈現“一貴一賤,極而複反”的規律。這是符合現代市場發展規律的。
範蠡離開越國後,在齊國首都臨淄開了一家飯館。但是,盡管飯菜的價格和別的店相當,卻無人問津。範蠡觀察後發現光顧這條街的食客大多是一些腳夫,而那些生意紅火的飯館,已經和腳夫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惠顧關係,因而以回頭客居多。
於是,他把小號碗換成大號碗,增加了飯菜的分量,但價格保持不變。這一招果然產生了效果,一個月下來,相對固定的顧客就達到50多個。
為了壓縮成本,範蠡改變了飯館的采購時間,盡量避開早上和中午的高峰期(此時價格高),並將采購節省下來的開支用來改善飯菜的質量,加入更多的雞蛋和蘑菇,而價格依然不變。結果,這一舉動招徠了更多的客人,飯館顧客盈門,贏利相當豐厚。
價格不變,而提高產品的分量和質量,範蠡的營銷策略正中要害。在營銷競爭中,價格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然而,降價也未必是一應百變的策略,如果搞不清楚狀況而盲目降價,反而會弄巧成拙。
20世紀70年代中期,索尼彩電在日本被廣泛認可,但在美國卻少有人接受,因此在美國的銷售很是慘淡。為了改變這種局麵,索尼派國外部部長卯木肇前往美國。
卯木肇驚訝地發現,索尼彩電竟然在當地寄賣商店裏塵垢蒙麵。為什麼在日本優質的產品在美國卻無人問津呢?卯木肇先生經過調查發現,原來公司的前任部長曾多次在媒體上發布降價銷售的廣告,使得索尼在當地人心目中產生了低賤、次品的糟糕印象,索尼的銷量自然備受打擊了。
可見,降價策略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完全失敗的。對於消費者而言,電視的價格雖是選擇購買的標準之一,但質量更不可忽視,為了圖便宜而抱一台質量低劣的電視回家,可能看不了多久就出問題了,最終得不償失。而索尼的降價行動恰恰向消費者傳遞了質量低劣的信息。
價格大戰是商家在競爭中常用的手段,但這一競爭策略並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如果企業連自己最根本的弱點都沒有找到,就匆匆祭出“降價”的大旗,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不說,其導致的後果更是難以估量。
當然,商家的價格戰打得越“慘烈”,消費者就越能嚐到“甜頭”,得到更多的實惠。消費者希望物美價廉,但消費者更希望能夠得到同質同價的享受。可以說,低價如果沒有了品質的保證,那也不能給企業的營銷帶來任何提升。
事實上,要維護價格秩序,首先,要把產品的成本、價格與一定的質量標準緊密聯係起來。其次,市場需求是多層次的,要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以占領市常同時應堅持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原則。
在價格大戰的“廝殺”中,難有最終的贏家,任何有長久生命力的品牌,無不與其產品的信譽、服務、質量等息息相關。而如果消費者關注的隻是你的價格,就說明你的產品已經沒有任何特色,聰明的營銷者,這時就應該設法突出產品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在價格上做文章了。
博弈智慧
對症下藥,是治病的基本原則。如果根本問題不在價格上,就不要降價。在和消費者的博弈中,不要試圖以次充好,也不要試圖靠哄騙的手段得利,這些都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