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重讀紅樓夢(1 / 3)

一、紅樓夢是一部謎書

才女張愛玲說過,人們之所以沒看懂《紅樓夢》,是因為都在站著讀……  《紅樓夢》是一本曠世謎書,這一點毋庸質疑。並且作者寄望於讀者從字裏行間找尋答案。開篇“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聊聊幾語便已露端倪,更用人物姓名諧音,向讀者反複交待所講的故事須把真事隱去。亦在情節展開時,詩文謎語中,苦心孤詣地屢屢暗示書中隱藏著秘密。看《紅樓夢》第十八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段:

彼時寶玉尚未作完,隻剛做了“瀟湘館”與“蘅蕪苑”二首,正作“怡紅院”一首,起草內有“綠玉春猶卷”一句。寶釵轉眼瞥見,便趁眾人不理論,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紅香綠玉’四字,改了‘怡紅快綠’;你這會子偏用‘綠玉’二字,豈不是有意和他爭馳了?況且蕉葉之說也頗多,再想一個改了罷。”寶玉見寶釵如此說,便拭汗說道:“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麼典故出處來。”寶釵笑道:“你隻把‘綠玉’的‘玉’字改作‘蠟’字就是了。”寶玉道:“‘綠蠟’可有出處?”寶釵見問,悄悄的咂嘴點頭笑道:“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唐朝韓翊詠芭蕉詩頭一句:‘冷燭無煙綠蠟幹’,你都忘了不成?”

據紅學家周紹良考證①,唐朝並無“韓翊”其人,隻有“韓翃”。韓翃,字君平,南陽人,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與錢起、盧綸等並稱“大曆十才子”。韓翃有詩雲:“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清初曾有小說、戲曲同名作品《章台柳》,情節取自唐代傳奇,主人公便是韓翃。

①轉引自陳良坤:《紅樓清話》,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而《紅樓夢》這段文字提到的典故,出自唐代錢珝《未展芭蕉》詩: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劄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綠蠟春猶卷”,正是從錢珝此詩首句化來。看來寶釵提到的唐詩,作者不是“韓翊”或“韓翃”,而是“錢珝”。是寶釵失誤,是作者筆誤還是另有隱衷呢?  從上下文看,寶玉前句已寫“綠玉春猶卷”,分明是諳熟此典的,那又如何汗出而忘記了呢?可笑的是,寶釵更嘲笑寶玉“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  好,相信讀者即可從此處體悟出作者的用意。並非是忘記了“趙錢孫李”的“錢”姓,而是故意錯,錯得這麼明白,故意拿清初讀者比較熟悉的一部文藝作品《章台柳》主人公韓翃來代替真實作者錢珝。這個明知故犯很蹊蹺,很值得揣磨,哦,對了,原來作者是想讓讀者來探究“一緘書劄藏何事”的!  作者開篇便明言將“真事隱”於書中,純粹把《紅樓夢》當成文學作品來欣賞固然無妨,然而發出呼籲要把《紅樓夢》純粹當成文學作品的那些人,就有些罪不可恕了,自己省事掩耳盜鈴一樣糊塗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充當紅學研究的阻礙勢力呢?

二、紅學與紅迷

“誰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王靜庵先生發此詰問。“紅樓夢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本於此書第一回,“竟不如我親見親聞的幾個女子”一語……由此觀之,則謂紅樓夢中所有種種之人物,種種之境遇,必本於作者經驗①。”魯迅先生以小說家的經驗和敏銳,也指出作品嚴謹寫實的自敘特點,“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曆。”“正因寫實,轉成新鮮。”  當年胡適通過史料有關《紅樓夢》作者的記載,考察曹家家世及與皇室的淵源,並力求打破“種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之路,代表考證派與索引派論戰,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之後紅學某種程度是按照“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紅樓夢》的著者、時代、版本等等的材料”,來論證胡適曹雪芹為第一作者之說。盡管考證資料有限,且未能完全流布共享,亦真假難辨,存在爭議較大。但循此思路依然有關鍵性的成果,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共識,限於紅學知識淺陋,隻能引注幾篇我見過的論著。其一,論證成書年代在乾隆年間①,最保守地說,在乾

①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團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隆十九年之前。其二,關於書中所述真故事發生背景,“生於末世”“虎兔相逢”關鍵時間段的考證。例如徐子餘在《紅樓夢學刊》《“虎兔相逢”解作康雍兩朝交替之年新證》。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揭示擺在人們麵前的紅學之謎。劉夢溪先生曾言,紅學考證走過了六十多年的道路,對紅學產生之初提出的問題,六十年後的今天仍無確定答案。如“脂硯齋是哪一個?”“《紅樓夢》後四十回是誰作的?”並預言:如果對曹雪芹和《紅樓夢》的考證因客觀材料的限製無法進行下去,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者未必再願意涉身紅學領域,紅學本身也不會像考證派盛行時期那樣紅火②。  然而現在已是網絡化時代。如果在網絡上搜索“紅學”兩個字,會有成千上萬條記錄出現,任意打開其中一個網頁,跳出來的就可能是網絡紅迷的文章,或新鮮獨創,或無所顧忌。網絡紅迷活躍的現狀,也許令人訝異,但不能無視。在編輯《一緘書劄藏何事》過程中,逐漸發現了“紅學藝苑”這個紅學網上論壇。這是充滿生機的學術論壇,為紅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著清新空氣和寬容環境的基地。所載文章,或是通過文本分析,版本對照考證及對紅學流派觀點等研究成果的研究,或專論解決某一問題,或係統長文,提出一係列看法。這些滿是熱情的紅迷文字,不乏考據翔實,立論中肯,言之有物,符合學術規範之作。  何來如此多的紅迷現身?與現當代紅學海內外研究持續繁榮是分不開的。遠的不說,上世紀90年代霍氏姐弟的《紅樓解夢》曾風光乍現,本世紀之初劉心武先生坐陣百家講壇,演說“秦學”又為紅學開辟了一條新生之路,形成了一定影響。開花便可結果。《一緘書劄藏何事》的作者直接從中受到啟示,並開始了孜孜不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