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也真夠幽默的。明明服務員是拿手紙給他擦頭上的鳥屎,他卻說成給海鷗擦屁股,把角色從自己轉換到“第三者”海鷗身上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偷換角色的幽默故事。偷換角色,把自己表現得好像理解力很差,而實際上是大智若愚。
偷換角色的幽默技巧不僅能起到營造幽默氣氛的作用,它對我們為人處世還有著相當大的實用價值。利用這種技巧,我們可以對他人進行有力的說服,使別人的態度由否定變為肯定,可以說,它是一張非常有效的處世良方。第十節順勢而為,“借”出幽默在生活中,幽默也可以通過借力的方式產生,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對方的話來為自己服務,這就是所謂的“借別人的梯子,登自己的樓”。這種方法多用於應對攻擊性的話語。當對方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麵對你進行嘲諷、侮辱時,你可以抓住其話語中的某個破綻,順著對方的邏輯推下去,從而得出一個令對方無地自容的自然結論。這樣既能使自己脫離困境,又能給對方有力的回擊。下麵就是一個典型的“巧借人力,順勢而為”的幽默故事。
有兩個貴族青年,騎著高頭大馬在路上趾高氣揚地行進,迎麵走來一位駝背的老婦人,手裏牽著兩匹瘦骨嶙峋的小驢子。兩位年輕人打趣地向老婦人“致敬”:“早安,驢媽媽。 ”“早安,我的孩子們!”老婦人答道。老婦人巧妙借用對方話中的“驢媽媽”這個詞語,順其之勢,取其神髓,再把自己要說的話經過刻意的加工,平和而又幽默地回擊了兩個貴族青年的侮辱,在和緩的氣氛中,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對兩個貴族青年予以溫和的批評和教育。
“巧借人力,順勢而為”的關鍵在“借”和“順”兩個字上。首先要在別人的話語中發現可借之物,把握其內在的精神,然後順著這種內在的精神,運用可能前後並不協調的話語,表達出乎對方意料的意思,幽默也就輕鬆產生了。我們來看達爾文是怎樣運用這種技巧的:
有一次,達爾文應邀出席一次盛大的晚宴。宴會上,他的身邊正好坐著一位年輕美貌的小姐。“尊敬的達爾文先生,”年輕美貌的小姐帶著戲謔的口吻向科學家提問,“聽說您認為人類是由猴子變過來的?”“當然不是,我所指的是古代的猩猩。”達爾文聳了聳肩膀說。“是這樣啊!那麼我也應該是在您的論斷之內的吧?”小姐問。“那是當然!”達爾文望了她一眼,彬彬有禮地回答,“我堅信自己的論斷。不過,您不是由一般的猩猩變來的,而是由長相非常迷人的猩猩變來的。”美貌的小姐還不肯罷休,她又以自己的容貌為題材,想再次為難達爾文一下,她說:“猩猩的臉也能變得這麼美嗎?”達爾文卻借她的美貌作出回答:“當然不是所有猩猩的臉都能變得這麼美,自然是迷人的猩猩才能變成這樣。”
達爾文從對方的話語中成功地找到了可借之物 ——“美”和“美貌”。然後緊緊抓住這兩個要素,順著小姐的話進行幽默的回答,從而巧妙地維護了自己的進化論,又未失紳士風度。
著名詩人惠特曼是一個富於幽默感的人,而且他的幽默常常具有攻擊性。也許,正是這種富於攻擊性的幽默,更增強了他的影響力。有一次,惠特曼在一次大會上演講,他的演講尖銳、幽默,鋒芒畢露,妙趣橫生。忽然有人喊道:“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您莫非是長頸鹿!”惠特曼感歎道:“隻有長頸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濕的腳,到星期六才能感覺到!”“我應當提醒你,惠特曼先生, ”一個矮胖子擠到主席台前嚷道,“拿破侖有句名言:‘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不錯,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他邊說邊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人。幽默,是一門魅力無窮的藝術。幽默用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使他們為之傾倒。
世界各國的人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現著他們的幽默智慧。第十一節斷章取義,取出幽默斷章取義,指的是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也就是說,所引用的是與原意不符的。而用這種方法產生的幽默,就是通過對字、詞、句等要素不恰當的判斷產生荒誕意義的幽默技巧。
為了真正明白什麼是“斷章取義”,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來了解一下,比如一些媒體很會對某個名人或者重要人物的話斷章取義,來增加轟動效應,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一位大使被派駐紐約,記者們團團圍住了他,並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您想去夜總會看看嗎?”大使心裏想,他應該回避這個問題才對,於是他淡淡一笑反問道:“紐約有夜總會嗎?”第二天早晨,大使起床後看到報紙大吃一驚,隻見報紙上登出了他接受采訪的那篇報道,報道有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大使的第一個問題:紐約有夜總會嗎?”
這就是典型的斷章取義。每一個看到這篇報道的讀者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會是吃驚、好笑……從報道的標題上人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大使在詢問紐約哪裏有夜總會,看來這個大使也不是什麼正經人啊!可事實上大使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而且恰恰相反,但就因為記者的斷章取義,讓人們得到的結論和說話人本來的意思大相徑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有一次,馬克·吐溫和主張一夫多妻製的人爭論一夫多妻製的問題。馬克·吐溫說:“一夫多妻,連上帝也反對。 ”那位問:“你能在《聖經》中找出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話嗎?”“當然可以。”馬克·吐溫說,“馬太福音說:誰也不許侍奉二主。 ”馬克·吐溫是個幽默大師,在這裏,他使用的正是斷章取義的說法。很顯然,“誰也不許侍奉二主”的真實意思顯然和他所說的一夫多妻製是沒有聯係的,但是他巧妙地斷章取義,附會於自己所說的問題上來,並且自圓其說,以此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進而產生了幽默的效果。
斷章取義幽默技巧的關鍵在於能否荒謬斷章,經過你的斷章後所產生的意義與本義相差越遠或越荒誕,就越幽默。它的目的性隱含於這種“斷章”中,有時你也可以根據需要“恰當”斷章,當你的需要由於你的“斷章”而被表明或被滿足時,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
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吝嗇鬼財主叫伊哈給他當雇工。
“好哇,可你給我多少工錢呢?”
“工錢?”財主眉頭一皺,“我給你吃喝,給你住,給你穿,怎麼樣?”
機靈的伊哈眼珠一轉就一口答應了下來,並寫下契約。人們都為伊哈捏了一把汗,因為
那個老吝嗇鬼可惡著呢!當天晚上,伊哈吃了些東西,躺下睡覺,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點鍾,還沒起床。財主大發雷霆,跑來訓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發神經病了吧?”“咱倆究竟誰發神經病?”伊哈說,“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現在遵照契約,正等著你來給我穿哪!”吝嗇的財主當然不會白白養活伊哈,無非是想用管吃、管住、管穿來抵消工錢而已,但聰明的伊哈用斷章取義的手法,用幽默的智慧戲耍了吝嗇、奸詐的財主。斷章取義幽默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用到,隻要斷得巧、斷得妙,開懷一笑之餘,也會為沉悶的生活抹上亮麗的色彩。第十二節諧音雙關的幽默技巧諧音雙關是幽默語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格式,即利用詞話的同音或近音條件構成雙重意義,使字麵含義和實際含義產生不協調交叉。諧音雙關以語音為紐帶,將兩個毫不相幹的詞義聯係在一起,使觀賞者通過聯想領悟到說者的幽默感。
諧音雙關是幽默術中常會用到的技巧,它是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語音同或音近的條件,使詩句產生明暗雙重意義。而這雙重意義,一層是字麵的,一層是暗含的,暗含的意思往往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通常是利用兩個字詞同音不同義的巧妙關係製造一種有趣的效果。此種幽默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清乾隆年間,紀曉嵐與和珅分別擔任侍郎和尚書,兩人是死對頭。一日,二人同席吃飯,桌下忽有一狗穿過,和珅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紀笑答:“您看仔細就知道 ——垂尾便是狼,上豎(尚書)即是狗。”
和珅先發製人,使用諧音雙關法攻擊紀曉嵐,紀大學士也不甘示弱,用同樣的方法給予了巧妙的回擊,兩人都是綿裏藏針,不露聲色,幽默的技術可謂高明。
在北宋時,有一不學無術的秀才喜歡賣弄文才。一日,他去拜訪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走到半路正好碰見了歐陽修,歐陽修問他去哪裏,他麵有得色地說了原因。歐陽修笑笑,也不說破,故意打趣說:“我也要去拜訪他,咱們一起走吧!”於是兩人結伴而行。走到一條河邊,一群鴨子嚇得紛紛跳下水去。
秀才見此景詩興大發,忍不住吟道:“一群鴨仔婆,一同跳下河……”
歐陽修見他搖頭晃腦的酸勁,順口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二人剛上船,秀才又詩興大作,禁不住吟道:“二人同乘舟,去訪歐陽修……”
歐陽修語帶雙關地譏諷道:“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秀才沒有醒悟,連聲讚道:“妙,佳句! ”
在這個例子裏,“修”與“羞”便是諧音型的雙關語。“修”是“羞”的諧音,歐陽修借用雙關,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得婉轉而又幽默,微妙而又含蓄,讓人窺視出大文豪的機智與修養。
以上這兩則故事中的諧音都有些高人過招的意味,那麼在現實的生活語境中,怎樣才能掌握好這一技巧呢?其實,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機會可以運用這一幽默的技巧。
某人自詡常聽有關三國的京劇,漸漸地摸出了許多門道,知道很多人物的職業,如趙子龍是賣年糕的。為什麼呢?因為有京劇唱“趙子龍老邁年高”!
這正是把“老邁年高”故意說成“老賣年糕”引起的幽默效果。恰當地運用雙關手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麵可使語言活潑幽默,另一方麵,諧音雙關的運用也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以緩解緊張的氣氛。
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過生日,正當全家人眾星捧月似的圍坐在老壽星身旁,一邊喜氣洋洋地談笑風生,一邊敬酒吃菜時,突然聽到“叭”的一聲巨響,原來是今年準備考大學的孫子碰倒熱水瓶,熱水瓶炸了。
這不合時宜的聲音讓孩子頓感手足無措。父母都過來一邊收拾一邊埋怨他不小心。老人則笑著說:“這可是好兆頭,孩子今年考大學,不能停在原來的‘舊水平’上,咱也得發揮出‘新水平’來。今天剛好借這一聲響,就當是為我的生日放了鞭炮吧。”
一席話說得一家老小都輕鬆地笑了起來,孫子也擺脫了窘境,生日喜慶的氣氛更加熱烈了。“舊水瓶”與“舊水平”聯係起來,巧解其意,讓犯錯的人有了台階下,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