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打造幽默達人的高招(2 / 3)

“做皮衣。”

“不對。”

“做皮鞋。”

“還是不對!牛皮最大的用途是把牛包起來。”

上麵這個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幽默故事,其實就是“歪解法”的一個具體運用,說話的時

候我們用尋找新奇的表現角度的方法來解釋正常的現象,回答一本正經的提問,可以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幽默感。“答非所問”也是一種歪解原意的方法,有時候,利用這種“答非所問”的方法也能產生新鮮的幽默效果。下麵一段對話就是這種方法的一個典型應用。

一人問道:“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裏?”

智者答:“因為陸地上有貓。 ”

“答非所問”與“偷換概念”有相同點,它們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偷換概念”重在“換”,需要有原來的東西和用來替換的東西兩個因素,“偷換概念”在邏輯上是合理的。而“答非所問”重在一種新角度的回答,看似合理,其實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歪解,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邏輯上不合理的地方。上麵例子中,“魚生活在水裏”當然不可能是因為“陸地上有貓”,這樣說雖然能夠產生幽默的效果,卻並不符合邏輯。

“歪解原意”雖然不合邏輯,可是這種技巧除了能夠產生幽默效果外,有時候還能起到正麵的說服效果。

從前,有一個人生了病,親戚朋友都來探望他。他問大家:“我可能快死了,但不知道死後的日子好不好過?”

一個客人馬上回答:“死後很好過的。 ”

他聽後大吃一驚,急忙問那個客人為什麼這麼說。

客人解釋道:“很簡單,如果死後過的不好,死者自然都紛紛逃回陽間來了。現在看來,一個逃回來的都沒有,可見那裏不是很不錯嗎?”

麵對死亡,一般人都懷有一種恐懼感。上麵例子中客人對死亡的幽默解說雖然是一種不合邏輯的歪理,可是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減輕病人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使病人在剩餘的日子裏能夠更好地享受活著的幸福。

“歪解原意”的幽默技巧能給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新鮮的活力。

第六節正話反說,製造幽默效果

說出來的話,所表達的意思與字麵完全相反,就叫正話反說。如字麵上肯定,而意義上否定;或字麵上否定,而意義上肯定。這也是產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能夠在不直接指明對方錯誤的基礎上,使他們自我反省並認識自己的錯誤。

有一則宣傳戒煙的公益廣告,上麵完全沒提到吸煙的害處,相反卻列舉了吸煙的四大好處:一、節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致駝背,身體萎縮,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麼多布料;二、可以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人以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竊;三、可防蚊蟲。濃烈的煙霧熏得蚊蟲受不了,隻得遠遠地避開;四、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這裏說的吸煙的四大好處,實際上是吸煙的害處,卻正話反說,顯得很幽默,讓人們從笑聲中悟出其真正要說明的道理,即吸煙有害健康。

正話反說的幽默技巧當然不止可以用到廣告宣傳中,在麵對麵的交流中,這種幽默技巧也有廣泛的使用空間。

丘吉爾為了出席宮殿舉行的演講,超速開車,以致被一名年輕警員逮住了。“我是丘吉爾首相。”丘吉爾不慌不忙地說。“亂說,你一定是冒牌貨!’警官這麼一說之後,大英帝國的首相謝罪了。他說:“你猜對了!我就是冒牌貨! ”

這麼一來,警官麵露微笑,放過了這位世界上著名的偉人。

丘吉爾一本正經表明身份的時候,被警官懷疑。然後,他就換了一種方式,正話反說,這樣反而使警官摸不清虛實,使得警官抱著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放過了他。

第七節把握細微,小中見幽默

近來人們常說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的學問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果我們想自我調侃或諷喻他人,也可以大膽運用“細節”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細節”法就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在對問題或事件的推理過程中要善於發現漏洞,特別是從反麵去發現一些細微的漏洞,然後把那些極其微小的可能性當作立論的出發點。

“細節”法的特點是把一個極其微小的可能性引申成現實,盡管最後並不一定能防止對方提出的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

一個名叫王強的病人問醫生:“我能活到 90歲嗎?”

醫生檢查了王強的身體後,問道:“你今年多大啦?”

王強說:“40歲。”

“你有什麼嗜好嗎?比如說,喜歡飲酒、吸煙、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煙、喝酒,更討厭女人。”

“天哪。那你還要活到 90歲幹什麼?”

本來病人期待的是戒煙、戒酒和少親近女人能得到醫生肯定的評價,結果卻恰恰相反,醫生反而把這“煙、酒、女人”當成了生命的意義所在,否定了這一切,從而否定了活到 90歲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的種種嗜好,即使活到 90歲也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這個事例中,醫生就是運用了“細節”法,從病人沒有任何有關“煙、酒、女人”的嗜好這個細節提煉出“沒有愛好,生命就沒有意義”這一觀點,並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運用“細節”法還可以通過從事件的反麵發現細微的漏洞來製造幽默。

有一天,蕭伯納收到英國著名女舞蹈家鄧肯的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如果他倆結合,生個孩子,那對後代將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樣的腦袋和我這樣的身體,那將多麼美妙啊!”

在回信中,蕭伯納表示受寵若驚,但他不能接受這樣的好意。他說:“那個孩子的運氣可能不那麼好。如果他有我這樣的身體和你那樣的腦袋,那可就糟透了。”

女舞蹈家信中寫到如果他們兩個人結合,所生的孩子會同時具有他們兩人的優點,而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產生這種結果的幾率本來就不大。蕭伯納則成功地運用了“細節”法,從反麵鑽空子,把另一種也是很微小的可能性當成立論的出發點,讓對方的期待落空,以幽默的方式來表達女舞蹈家想法的孩子氣和荒誕性。在這裏,蕭伯納幽默地把自我調侃和諷喻他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第八節難得糊塗,癡呆變幽默

莎士比亞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讓主人公薇奧拉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因為他很聰明,才能裝出糊塗人來。徹底成為糊塗人,要有足夠的智慧。”

智慧有時就隱藏在假裝糊塗的幽默中。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處理不好著實令人尷尬萬分。遇到這類情況,想要化解難堪,不妨假裝糊塗,幽默應變。下麵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一個“糊塗”故事。

普希金年輕的時候經常參加貴族們在家裏舉辦的沙龍。不過,那時候的他還不是很有名氣。有一次,在彼得堡一個公爵家裏舉辦的舞會上,他邀請一位年輕而漂亮的貴族小姐跳舞,這位小姐十分傲慢地說:“我不喜歡兩個人一起跳舞。”普希金微笑著說:“對不起,親愛的小姐,我不知道你在懷著孩子。”說完,很有禮貌地鞠了一躬。

普希金用假裝糊塗的辦法巧妙地回擊了無禮的貴族小姐,使自己體麵地下了台。類似上麵這種突發情況下的假裝糊塗,其實是一種高超的機智應變的手段。我們再看看下麵這位女導演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段的。

一次,拍完電影,演員們都去浴室洗澡了。這時有人給女主角打來緊急電話,導演慌忙去叫。

片場的三間浴室是給明星專用的,一進門是更衣室,裏麵才是浴室。如果人在裏麵洗澡,外麵叫是聽不到的。

導演不知道女主角在哪間浴室,情急之下推開了第一間浴室的門,哪知道卻看到男主角光著身子對著門站在噴頭下衝洗。男主角的動作停頓了一下,女導演急忙轉身,並趕緊把門關上。“哦,對不起,李萍小姐!”導演立即喊出了另一位女明星的名字,室內的男主角也燦然一笑。這位女導演故意以假裝看錯了人的糊塗做法,既不使男主角感到難堪,更使自己擺脫了尷尬。

幽默感的缺乏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直截了當的就事論事,而實際上,如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直接向他人道歉或對他人進行反駁,隻會使自己更加難堪,適當地裝裝糊塗,幽默一下,反而能夠巧妙地解決問題。假裝糊塗的妙處就在於對真、假、虛、實的靈活運用,有時候盡管自己很清醒,還是裝作糊塗來迷惑對方,就能巧妙試探出對方的真正意圖。

兩個陌生人在別人的介紹下約會。小姐問先生:“你有奔馳嗎?”先生搖搖頭:“沒有”……“你有洋房嗎?”“沒有。”小姐訕笑道:“那麼,看來我們也沒有緣分! ”先生無可奈何地起身,自言自語道:“難道非要我把寶馬換成奔馳,把 200平米的別墅換成洋房嗎?”這位先生的糊塗裝得真是有水平,聽完這位先生的“自言自語”,小姐一定後悔自己有眼無珠,同時也會為自己嫌貧愛富的勢利心感到無比羞愧。故作“癡呆”所表現出的幽默是智慧的產物,因為它往往對一些人所共知的或簡單易懂的現象作出荒誕的解釋或發揮,將人引向另一個不易想到的荒唐的思路上。

你不妨在適當的時候給你的朋友來點糊塗的幽默。你朋友臉紅,你可以建議他少吃點蘋果;你朋友臉黑,你就建議他少吃點窩頭。你越是把不可能的事情湊到一塊,就越能顯出你的“癡呆”,你的可笑,你的幽默和你的智慧。

第九節偷換角色,移花接木出幽默

偷換角色,就是故意將所指對象由自己換成他人,或者在明確理解對方所指對象之後,另外虛構一個不同於對方原本所指對象的新對象,不過這個虛構出來的新對象,要求用對方的話也能解釋得通。然後把這個虛構的對象假想為真實對象,對它說出你幽默的話語,這樣就會具有很強的幽默效果。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

在湖南的一個小山村裏,人們都來為一位 99歲高齡的老人慶祝生日,村長也來為這位老壽星捧場。他很自豪,因為在他的村裏出了這麼一位遠近聞名的壽星。他高興地向老人道喜:“老伯,我給您拜壽了:希望明年還能給您慶賀百歲大壽! ”

老人故作嚴肅地打量了村長一番,然後說:“為什麼不能呢?你的身體好像還挺結實的嘛!”

這位老壽星就巧妙地運用了偷換角色的幽默,本來村長讚美老壽星的身體好,老壽星卻把所指對象由他自己換成村長,從而造成一種幽默效果,可見他雖已將近百歲,幽默之心仍未泯!

我們除了能將所指對象由自己換成他人,還可以通過聯想或想象把角色偷換到第三者身上,請看下麵這個故事。兩位老人在一家位於海邊的療養院修養,他們的身體都很虛弱。一天早晨,一位名叫王剛的服務員陪他們在海灘散步。這時,一隻海鷗從高空飛過,拉出的一團鳥屎正好落在其中一位老人光禿禿的頭項上。王剛見了,忙關切地對老人說:“請待在這兒別動,我回去取手紙。 ”就在王剛匆匆奔向他們的住所時,這位老人指著他的背影,對另一位老人說:“這個笨蛋!等他取來手紙,那隻海鷗至少已經飛出一公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