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現在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世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而在每個人的身上也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這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著我們去喚醒他,而這個巨人即潛能。上天絕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上天會給我們每個人無窮無盡的機會去充分發揮所長。隻要我們能將潛能發揮得當,我們也能成為愛因斯坦,也能成為愛迪生。無論別人對我們評價如何,無論我們年紀有多大,無論我們麵前有多大阻力,隻要我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我們就能有所成就。事實上,世界本來屬於我們,我們隻要抹去身上的灰塵,無限的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就一定會有所作為,創造奇跡。
必須打破陳規
打破陳規、冒險犯難以及大膽行事是平庸和卓越兩者之間的區別。
生命的意義就是改變。你每天的想法都會改變,道理很簡單,因為你每天都不一樣,而且每天的情況也不同,生命就是這個樣子。
大膽行事的人不一定都是對的,不過這至少表示他們不願意光是瞎忙而已。而且,他們通常會不斷努力嚐試,一直到做對了為止。這類人通常不願意受到陳規的約束,每天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事情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酷刑,因此他們會積極地求新求異、超越每日例行工作的束縛。如果年輕人缺乏這種特質,而隻會坐等別人的指示或是行動的許可;在他們等待的同時,機會就會白白流逝。他們就這樣一手規劃自己事業的敗亡,這樣的景況令人看了著實心痛。
在美國,有一名收藏家名叫諾曼·沃特。他看到眾多收藏家為收購名貴物品而不惜千金,靈機一動:為什麼不收藏一些劣畫呢?於是,他收購兩種劣畫:一種是名家的“失常之作”,另一種是價格低於5美元的無名人士的畫。沒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畫。
1974年,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聲稱要舉辦首屆劣畫大展,目的是讓年輕人在比較中學會鑒別,從而發現好畫與名畫的真正價值。
沃特的廣告廣為流傳,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爭先恐後地參觀,有的甚至從外地趕來。出乎人們的意料,這一畫展非常成功。
還有一個與“劣畫大展”很相似的展覽,就是“失敗產品陳列館”。美國有一家市場情報服務公司,其經理叫羅伯特。他酷愛收藏,共收集了75萬件“失敗產品”。後來,羅伯特又試著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館”。
這個陳列館把許多企業和個人費盡心機研製的,又因種種原因失敗的產品展示出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收獲可以用愛迪生的話來概括:“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羅伯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固執己見是一種消極的癖性,心胸開闊、勇於打破陳規才是應有的態度。前者會導致失敗與孤立;後者則是獲得成功的保證。
現代世界瞬息萬變,對於想要等到所有條件都完美無缺才采取行動的人而言,這個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待他們的。這個世界青睞的是善思而力行的人物,也就是說盡管麵臨諸多的不確定性,依然會專心一致達成目標的人,才更能適應這個社會。隻有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可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墨守陳規的人永遠不會有所突破。
“勞力士”的啟示
一個沒有眼光的人,不具備做大事的心機,即使機遇就在身邊,也會對它視而不見。而有眼光的人,不僅能夠看到機會,而且善於把握機會。
能在別人看來平常或不習慣的東西上看到價值的所在,這就是眼光。有成就的人看問題,不是隻看到眼前,他還能運籌帷幄,看得更遠;他能在別人都沒有看到的時候看到,在別人隻看到眼前利益時看到長遠目標。
物質和知識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力、創造力的貧窮。充分展開你的想象,才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才能有與眾不同的收獲。想別人所不想,幹別人所不幹,成功不走尋常路,才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