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不是不實際的,夢想是將來的藍圖,任何事都是從一個夢想而發生的。
——莫米
1.突破定勢思維的壞習慣
人們的慣性思考就如一副有色眼鏡。戴上它,整個世界都與眼鏡片的顏色相同,如果摘掉它,眼睛又無法看清外界事物。思維時,如果隻有一個視角,這個視角是最容易將你引人誤入歧途的。所以說,解決問題要盡量增加頭腦中的思維視角,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頭腦中的有色眼鏡確實是無法摘除的,那麼,我們幹脆多準備幾副有色眼鏡,輪流戴上不同的眼鏡去看世界。
以下是有名的“鄧克爾蠟燭”問題,經常用作智力測試題,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思考。
給你一根普通蠟燭、半紙盒圖釘、一張說明書,要求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這根蠟燭安放在垂直的木牆上。
這個題目的答案有許多種,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首先把圖釘盒釘在木板牆上,然後再把蠟燭安放在圖釘盒上。但在實際測試過程中,許多人想了很久也沒有得到答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根據以往的經驗,把圖釘盒看做是裝釘的東西,卻沒想到它還能另有他用。
換句話說,把圖釘盒用作蠟燭托,就超出了他的經驗範圍。
我們不妨看一看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有個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向父親報告幼兒園中的新聞,並告訴父係,他有個重大發現。“什麼發現?”父親漫不經心地問。“蘋果裏藏著一顆小星星!”父親疑惑地問:“怎麼會呢?”
孩子拿出一個蘋果從中間切開,鄭重其事地向父親展示他的發現。孩子不是從莖部豎著切下來,而是橫向攔腰切下去。兒子把切開的蘋果放在父親麵前:“爸爸,你看,漂亮的星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幼兒園的老師問一群孩子:“花兒為什麼會開?”第一個孩子說:“花兒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陽。”第二個孩子說:“花兒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給頂開了。”第二個孩子說:“花兒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個穿的衣服更漂亮。”第四個孩子說:“花兒想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把它摘走。”第五個孩子說:“花兒也有耳朵,它想出來聽一聽,小朋友們在唱什麼歌。”年輕的幼兒園老師被深深地打動了。老師原先準備的答案十分簡單,簡單得甚至有幾分枯燥——“因為天氣變暖和了。”
有個偉大的畫家從事繪畫藝術已有40多年了。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他的右手嚴重受傷、再也無法執筆作畫。痛苦之中,這位畫家嚐試用左手繪畫,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他驚喜地發現,他的左手使他打破了許多不必要的條條框框,他現在用左手作畫,大膽奔放,筆筆到位,墨趣橫生,整個畫麵顯得既鮮活,又率真自然。
假加一條條嶄新的西褲掛在巴士站台上,無人認領。你猜想路人會有什麼反應?這是以色列一家成衣廠想出的怪異宣傳招數,希望能促銷他們生產的西褲。順手牽羊取走褲子的市民對這家慷慨的成衣廠讚不絕口。
這是一項耗資25萬美元的宣傳計劃,將1200條男女裝西褲掛在以色列各大城市巴士站的海報牌上,任由市民拿走。當褲子拿走後,海報牌便會出現一張與被拿走西褲樣式的的照片,旁邊還寫著:“我已被偷走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款式,你為何不前來我們的店選購?”褲子在短時間內都被取走。這個服裝廠很快就把西褲的款式宣傳了出去,不久就吸引了很多大的客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