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回首反思:中國當代百萬富豪弱點透視(3 / 3)

消費者的忠告和批評,與敵意的行為不同,他們首先出於對產品的尊重,因為喜歡它才決意購買,因為希望它做得更好才對它提出意見甚至挑剔,提出意見的消費者往往是那些忠誠度較高的消費者,或者是多次使用者,如果不是出於尊重,他們完全可以不理不睬,改購其他產品。遇到問題,隻是去撲火,而不是去消除火災的隱患,僥幸心理結果害了自己。良好的商譽首先來自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來自於對消費者的尊重,如果營銷中把消費者當傻瓜,也隻能蒙蔽一時,最終的苦果還是要這家企業自己來嚐。如果作為一家正直的企業——不是想撈一把就走的企業,對消費者負責,實際上也就是對自己負責,因為這是個雙贏的社會,你要從消費者兜裏掏錢,也要給消費者物有所值的產品和服務。“三株”這種急功近利透支商譽的行為,最終作繭自縛了。

因為三株口服液長期以來市場份額很大,砸了許多競爭對手的飯碗,因此在“三株”出現信譽危機時,這些競爭對手便不失時機地向“三株”發難,他們到處宣揚,給全國許多新聞媒體發稿,撬“三株”的牆腳。吳炳新曾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來形容“三株”的不幸遭遇,“三株”自出名以來就耳邊罵聲不斷,吳炳新兩耳起繭也見怪不怪了,然而不幸的是“三株”敗在急功近利,自毀了前程。這種局麵的形成,也正是由於吳炳新在理論上過於強調了軍事上的競爭性,而忽視了商戰中經常出現的合作性情況,由此而導致了牆倒眾人推的局麵。

“三株”拿了不該拿的利潤,現在隻得吐出來,以犧牲寶貴的時間來“贖罪”。

2.對落難英雄的反思

應該說,吳炳新是一位對中華民族文化環境有著較深刻認識的民族企業家,無論是他管理企業的理論,還是他運作企業的方式,都體現出他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到的運用。完全可以說,正是吳炳新對民族文化環境的深度把握和充分運用造就了“三株”的輝煌業績。但是,也正是由於吳炳新過分依賴民族文化的方式經營“三株”,從而也為他的創富路在大起之後的大落埋下了伏筆。

中國是一個非常欣賞和崇拜“英雄”的國度,吳炳新傳奇般的發跡史和設計嚴密的大規模造勢行動,使其成為中國新時期的民族英雄,他為自己的事業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然後不遺餘力地四處宣揚,先聲奪人,造勢而盛。吳炳新不僅為三株口服液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且對“三株”所從事的保健品領域進行了全新的專業理論設計。在中國保健品行業中,“三株”是第一家為自己產品進行專業理論設計的企業,更是為自己發展前景營造成一個大趨勢的企業。由此延伸,“三株”為自己設計出一個輝煌的終極目標——“日不落生物製品王國”,同時確立了“大保健大醫藥”的產業格局,“三株”產業的高起點定位產生了令人炫目的奇效。隨後,吳炳新又不失時機地喊出了“爭做中國第一納稅人”的宏願。吳炳新創造了許多的中國第一,的確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幾乎所有人都對他崇拜之致,新聞界更是成為其不折不扣的“追星”一族。

然而,中國又是一個求全求美的國度,當你已經成為“民族英雄”之後,你就不能再有缺點,更不能讓人感覺到你這個英雄是假的。所以,當湖南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消費者陳伯順係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的消息被報道出來後,不僅二十多家新聞單位進行熱炒,廣大消費者更是產生如被欺騙一般的感覺。就這樣,鐵血三株很快便成為“過時”的英雄,整個社會心理奇跡般地顛倒過來。

在“三株”走向輝煌的過程中,新聞界給了吳炳新很大的支持,吳炳新也對新聞界進行了極其充分的發動。但是,在“三株”大落的過程中,新聞界也同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問題,還需要企業從自身進行深刻的反省:為什麼非要不留餘地地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形象讓人“崇拜”呢?為什麼不能展示一個真實的自我,讓別人一開始就不要把自己當成“神明”呢?曆史最終將是辯證的。“三株”在將自己塑造成許多個“中國第一”的時候,實際上它同時也在冒一個巨大的風險,那就是當“第一”不能兌現時的風險。歸根結底,正是由於吳炳新的偶像式崇拜覆滅了他的創富之心。從現實角度來看,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不是萬能的,尤其重要的是它並不是直接來源於對經濟生活和企業管理的實踐總結,它隻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則。它與孫子兵法一樣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這些經驗和原理靜態來看都是合理的,但是如何在動態中把握卻是衡量一個創富者素質的尺子。從相當多的中國富豪麵臨困境的反思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富豪在創富路上最缺乏的是與現代企業運作和管理相適配的操作規範和戰略性構想。

四、風險投資斷送創富夢

新世紀的發展取決於高技術,而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對現有產業的優化升級、對整個社會結構和效率的改善、對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一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國防實力的增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這使得銀行等傳統的投資主體對其望而卻步,因此,中國富豪在創辦高科技的征途上就隻能依靠風險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不乏成功者,但也有一些創富者在這條道路上斷送了創富夢。

1.中國風險投資的誤區

風險投資機製的探索在中國已10年有餘,“風險投資”這個概念是中國富豪渴望已久的,尤其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的富豪,這與風險投資在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創造的經濟奇跡相關。在矽穀企業中,像微軟、英特爾、雅虎等國際著名大公司,都是風險投資把他們扶上馬,給他們提供創業的資金動力的。美國連續10多年高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經濟學說的框架,高新技術產業功不可沒。據統計,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高達30%,其中風險投資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1998年,美國風險投資資金達到128億美元,比5年前增長了3倍。

我國90年代以來的風險投資主要是國家投資和銀行信貸,基本上是國家設立的孵化基金。目前,關於建立健全的風險投資體係的呼聲越來越高,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風險投資進一步受到國家的重視。在另一方麵,國際風險投資已經登陸中國,四通利方於1997年8月成功引入650萬美元風險基金;1998年5月深圳金蝶公司引入了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設立的“太平洋風險投資基金”2000萬元人民幣;1998年10月,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與國家科學技術部在北京簽署了合作備忘錄,IDG將在未來7年內斥資10億美元風險投資資金,扶持中國350家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據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調查,國外風險投資在我國從1992年的6000萬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近7億美元。從1997年開始,國外風險投資資金加強了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關注;同時,國內企業也開始嚐試,如聯想集團注資珠海的金山公司。

目前,國內風險投資基金還有許多缺陷。據1999年4月份由一個“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實證分析與管理模式研究”課題組公布的《中國風險投資形態研究報告》顯示,國內風險投資的主要缺陷有:

一是風險投資公司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國家或地方財政發起的,資產規模小,實力弱;極少有民間資本。這些資金不能承擔大型的項目,也不能作長期的投資,走的是“短、平、快”之路。

二是絕大多數風險投資帶有政府部門的指令性和地方色彩,甚至於可以違背經濟規律。

三是風險投資公司自身素質不高,缺乏整體思路和遠大戰略,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乏力,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更關注於房地產和股市。他們除了給企業資金外,並不能在管理理念、業務網絡、戰略聯盟等方麵幫助企業提升綜合素質。

四是對投資企業缺乏全麵的了解和考核。他們隻看中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科技水平,往往忽視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不了解受資企業是否真正懂得風險投資的遊戲規則,時常出現被受資企業“圈錢”現象。

風險投資畢竟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太短,無論從數額和比重上,都是杯水車薪、微乎其微,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但是,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會有更多的國際風險投資資金進入國內;同時,隨著國內風險投資機製的逐步建立,遊戲規則的逐步熟悉,國內的投資資金也會壯大起來,特別是民間資本,將是其中一個活躍的因素。這意味著:中國富豪創辦科技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同時,一批創富者也將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同樣的,也不能排除這些走入風險投資領域的中國富豪的創富路的斷送。

張樹新這個創辦中國第一網瀛海威的奇人便因為風險投資而導致了失敗。

計算機進入中國的曆史有些晚,但是因特網在中國的誕生卻幾乎是與西方國家同步的,這可能要歸功於張樹新這樣有敏銳商業頭腦的留美人員,在當時美國人還對這門技術的商業前途有所顧慮的時候,他們已開始投身到這一份事業中來了。

張樹新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化學係,她曾做過記者,搞過策劃公司,辦過傳呼台,1994年她自費去美國考察,看到因特網正在美國悄悄興起,她為這種技術而激動,她決定回國創辦這份事業。

在此之前,張樹新和其丈夫創辦過兩個企業。一是北京天樹策劃公司,二是北京臥雲電子技術公司。靠這兩家公司,張樹新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並在中國富豪界內小有名氣。

1995年5月,瀛海威公司在“中國矽穀”北京中關村誕生,當時張樹新去注冊公司的時候,電信局都不知道因特網為何物,隻好把它與尋呼台歸納在一起管理。1995年底,中科院的“中科院網”、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校園網”、以及建設部的“金橋網”相繼成立,後來郵電部的“信息網”也準備設立。在創業的第一年裏,瀛海威擁有了北京因特網用戶40%的市場。1996年9月,瀛海威出讓60%的股權獲得中國興發集團4000萬元的投資,由此使得風險投資介入了,並且另獲得3000萬元的貸款。1996年12月26日,“瀛海威”開始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8大城市同時開通業務,並在當地媒體上大打廣告,當時“瀛海威”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它的廣告詞,張樹新並在員工日誌上寫上:“我們在從事著影響中國100年的事”,都表明了張樹新的雄心勃勃。張樹新還打算在今後5年中總投資5億元在全國100個城市建立分站,並在1997年利潤達到1.1億元。

但1997年對張樹新創辦的瀛海威來說,卻是風雲突變。新年伊始,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發布消息,與美國微軟公司就發展瀛海威時空已經達成戰略聯盟,並成為全球第二個采用微軟商用Iternet係統(MCIS)的Internet在線服務公司。基於MCIS係統平台,瀛海威自行開發了一套功能強大的Internet計費係統,能同時為用戶提供接入層和信息層的認證、授權和計費,以及商用Internet係統(MCIS)的Internet在線服務公司。1997年12月基於MCIS係統平台的瀛海威時空計費係統正式啟用,真正地實現了全網用戶自動漫遊。

但是,瀛海威技術上的先進,並不能保證豐厚的回報。1997年,中國電信投資100個億開通163、169網,並且實行免費入網,這對瀛海威是個巨大的打擊。當時一條中繼線,瀛海威要向中國電信交3000元,僅租用線路的費用就占經營成本的80%,每小時達90元以上,而從用戶那裏收到的費用相當,故而收益率是負數。與此相對照,租線費用在美國網絡服務商中僅占成本的5.6%,中國電信設施的現狀,嚴重製約著瀛海威的發展。

同時,張樹新的品牌經營理念也使她承擔了許多不必要的財政負擔。瀛海威的8個分公司開支頗大。以上海為例,1年的房租就是90多萬。因為是做品牌經營,所以要選擇鬧市,裝修豪華,以顯示自己的實力。但是在1997年,中國的網絡市場沒有這麼大,投入和產出完全不成比例。瀛海威每月的廣告收入在5~10萬元之間,他們的投入成本大於這個數,僅每天的新聞更新就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

瀛海威在全國相繼建立了8家分公司後,網絡鋪得很大,網員卻相對較少,造成經營上的很大困難。1997年,投入瀛海威的股本金、銀行貸款和股東增加貸款總共1.6億元,按照預期的投入產出,其目標收入應當是1.1億元,最低估計也應該是9000萬元,然而實際收入隻有963萬元,花在廣告宣傳方麵的費用卻是3000萬元。瀛海威從1997年6月份開始出現金融危機征兆,麵臨著投資回收循環的重重矛盾。

到1998年6月,“瀛海威”欠其風險投資的介入者興發集團的貸款已經到期,“瀛海威”無錢可還,於是同意興發集團把這筆貸款轉化為公司股份的要求,這樣興發集團的股份占到總股本的75%,達到公司章程裏規定的操縱總裁任免的權利。張樹新從興發集團的要求裏看到了自身的地位危機,她意識到這是興發集團準備下“逐客令”了。張樹新自己先選擇了出走,辭去總經理一職,掛印而去。之後,她又辭去公司董事一職。張樹新說,她準備在家休息半年,隻思考,不幹活,以待日後再次出山,她不會再回“瀛海威”,但是並不排除繼續做因特網的可能。

至此,這位頗具傳奇性經曆的中國女富豪在創富路上倒於風險投資,雖然她辭職後,其創辦的“瀛海威”又經曆了第二次融資,但其結果依然是失敗。最後直至“瀛海威”與中國郵電電信總局達成了Internet接入服務合作協議,才出現轉機,但這一切,均與張樹新無關了。

2.“瀛海威”案例的啟示

張樹新時代的“瀛海威”結束了,但對網絡在中國的發展,張樹新無疑是值得讓人們記住的名字。這不僅是由於她開創性地對中國網絡業的貢獻,還由於其在風險投資時所造成的教訓。“瀛海威”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美國在Internet領域發展了二十多年,電話和計算機的應用普及率都很高,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技術指標體係與中國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其信息產業的基礎設施、網絡資費、信息資源、人才、應用政策環境都相當規範,而中國基本上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張樹新“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於她敢於創新的勇氣,是值得有誌創業的人效仿的。

(2)瀛海威雖然開創了中國網絡信息行業的先河,但作為一個商業運作的企業,它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導致它走到這一步是必然的。雖然中國電信的壟斷和政策的限製對中國網絡信息服務業帶來諸多負麵影響,但瀛海威這個案例更多地說明,在IT這個高風險的行業裏,作為一個風險投資概念,它的經營理念和對資本的運用往往起決定作用。

(3)瀛海威資金的危機正是矛盾的焦點,而更主要的是瀛海威市場能力的危機。在張樹新的手下沒有一支經過市場鍛煉和檢驗的隊伍,多數年輕技術人員並不真正懂得市場。瀛海威自始至終做的就是品牌經營,這一點它做得非常好。但忽略了另外一頭,就是市場營銷。

(4)瀛海威作為網絡信息服務企業,在BBS、ICP、ISP領域都從事經營,但沒有一個突出的主業,力量分散,這是張樹新創富經營上的一個敗筆。

(5)張樹新對商業模式的選擇即是一個錯誤,在選擇投資方時,雙方理念也不盡一致,和投資方從一開始的分歧更是導致今天敗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中國的IT企業,體製造成的束縛和限製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企業內部的運作同樣會產生不良的結果。

張樹新在自我反省時說:“瀛海威”是用美國的一套來辦中國的因特網,沒有顧及國情,隻知道未來怎樣好,卻不知道現在怎麼活,因此它的失敗是命中注定的。

張樹新是帶著美國互聯網絡經營的成功經驗回到國內的,在創業之初,誰都沒有也不可能告訴張樹新在中國該怎樣開展她的業務,張樹新忽視了國內貧乏的基礎資源,她急於把“瀛海威”做得很大,實現自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夢想,在各個城市建立分站。張樹新沒有考慮網絡作為服務業的經營模式必須有一個短期的收益價值鏈,由於經營模式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回報,或者說在短期內看不到投資回報,對於投資商來說是非常介意的,投資商重要的衡量標準則是能否為他賺錢。在投資商眼裏,瀛海威把戰線鋪得很長,很快就把錢給花光了,而且攤子鋪大了,像個無底洞,不知道何時才能把這個洞給填滿,因此投資商失去信心也是很自然的。

像張朝陽的搜狐公司,是作為外資公司借助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來運作的,因此躲過了“瀛海威”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張樹新也曾努力引進國外的風險投資,並有國際風險投資基金表示願意購買“瀛海威”的股份,但是國家規定外商不得直接投資電信增值業務,因此“瀛海威”隻得作罷,失去了一個很好的資金機會。

張樹新在“瀛海威”的失敗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在中國投資互聯網到底有沒有前途?中國的網絡服務公司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

現實說明,張樹新的失敗並沒有摧毀一代網絡精英的夢想,相反,張朝陽的“搜狐”、王誌東的“新浪網”、廣州的“網易”等一批網絡服務公司不僅很好地存活下來,而且也令人看到了網絡服務業未來的希望。

張樹新創辦的“瀛海威”誕生在資源貧瘠的環境裏,這個生存環境是必須直麵的。它沒有主動去適應這個環境,學會在這個環境下生存的本領,這是“瀛海威”失敗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