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誌東對此表示了極大的不同意見。他說:“人家看好這個企業,願意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投入進來,你當然不能指望人家都是白求恩。我們是潛力企業,我們最終要上市,因此用股權、期權這類的‘金鎖銬’把他們‘銬’住、吸引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並不是說一旦上市就沒有吸引力了,而且這也並不是惟一的吸引力所在。”
“你說微軟,或者Yahoo!是不是上市之後‘金鎖銬’就失去價值了?顯然不是,因為他後麵還要持續發展。微軟幾乎是一年翻一番地在發展,要是公司有這樣的成長,你當然就有足夠的‘金鎖銬’去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更何況公司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挑戰,也同樣會有不同的吸引力、不同的魅力在這上麵。所以我覺得,上市也好,不上市也好,一個成功的企業不是說編個故事、融了資就完了,就解散了。或者一上市,大家都賺錢退出了。這不是職業經理人會選擇的道路。我認為吸引經理人的不光是錢的問題,他們實際上是非常重視成就感的,他們更加看重的是這個企業有朝一日是不是可以‘飛’起來。所以說,一個公司的‘設計者’要保證這一點,你不光要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去吸引高手,還要有足夠的機會和潛力。比如在1997年的時候,我雖然融了資,但是當我沒有足夠的舞台,沒有足夠的‘潛力’,那時候請沙正治我是請不來的。可是滾動到現在,我發展得更好了,我有更好的故事了,那麼我就可以把他請過來。而且,再過兩年之後,我相信自己的力量還會更強。”
王誌東還特別強調,新浪網不是為了炒新聞才建立這樣一個國際縱隊的。他們這樣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新浪網”的定位是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網站。這就是說他們麵向的市場,麵向的目標將是整個世界。那麼你本身的品質,你的管理人員就必須要有國際化水平,要與國際接軌。其實新浪網也是花了相當長的一段過渡時間,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據說沙正治加盟新浪網的時候,新浪網內部的認同和“吸收”都進行得非常平滑。想想看,如果1997年的時候王誌東沒有吸收馬克進來的話,現在這種局麵恐怕也就很難做到了。
如今新浪網麵向的是國際化的市場,用的人才是國際化的人才,遵循的遊戲規則也是國際化的遊戲規則,甚至連手上的資金都是國際化的資金。如果說我們還可以把四通利方看作是中關村的民營公司,那麼該怎樣稱呼新浪網呢?恐怕要稱其為國內首家“跨國民營企業”了吧。
作為新浪網的掌門人,王誌東可謂一大功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筆者即將完稿之際,卻傳來了王誌東辭職的消息。據業界人士分析此次辭職純屬王誌東個人原因。即使如此,王誌東之於新浪網,依然功不可沒。我們堅信,辭職後的王誌東將是,而且永遠是IT行業的開路先鋒,他將在以後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麾旗前進!
五、校園創業:世紀之交亮麗的風景線
過去,創業英雄多是指社會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大富豪,如香港的李嘉誠、霍英東。而現在,創業英雄也出現在校園裏,二十幾歲的百萬富豪,年紀輕輕靠高科技致富,已不再是神話,而是世紀之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創業不分校園內外
在校生做推銷、當家教已被視做小兒科,接手幾千上萬元項目的事情也並不稀奇,畢業後開公司,自己做老板不給別人打高級工。在中國高校中,尤其是在清華,沒畢業就當老板正成為一種潮流。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沒出校園,就已經開始創業,他們不再僅僅將“自己當老板”作為終極目標,對他們來說,“I am to be a boss”遠不如“I am to be a leader”更重要,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做老板的獨立意識與實幹精神,更包括對產業、科學與經濟社會的深層思考,開拓新領域,開發新產業的大勇氣與大智慧。
1999年10月30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報告大廳,意氣風發的清華大學學子們組成的“經理人”,將自己的作品——一個個公司,向在座的嘉賓們展示,台下來自企業、投資界、學術界的評委們組成了裁判團。他們中有國際著名谘詢公司,電腦公司,最多的是投資公司的老板們。國內外數十家知名投資公司老板親臨現場,既為評判也不失為找項目的好機會,台上侃侃而談,從市場、銷售到資金回報。台下咄咄逼問:市場多大?資金需求是不是小了些?如何做到技術保密?提問最積極的莫過於投資公司的老板們。這是來自清華大學第二屆創業計劃大賽的比賽現場的寫真。
從1998年清華成功舉辦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以來,清華園內掀起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本屆比賽收到的參賽作品56份,最後進入決賽的前五名都引起了評委們的廣泛興趣。這五個項目中有已被媒體廣泛報道的視美樂的大屏幕投影儀,網貝小組的商務模型,慧聲小組的便攜式聽力診斷儀,邁齊小組的微醫係統和博創小組的生物醫療成型儀。其中四個參賽隊伍都已落戶清華創業園,成為中國第一批創業公司的優秀代表。據了解,視美樂公司將分期獲得上海一百集團提供的5250萬元投資。
清華大學教務長吳敏生介紹,清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發揮高校人才和技術優勢對首都經濟建設特別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推動作用,繼1998年以來,清華出台了一係列倡導創業精神鼓勵學生創業的政策,如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1999年8月,清華創業園開園,為學生創業公司提供從物業管理到引資谘詢等各種支持。
此次眾投資公司老總們對項目的“熱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出這些項目的商業價值。中國國際經濟谘詢公司的高級谘詢員張鐵民告訴記者,相對於已具有一些知名度的視美樂而言,此次進入決賽的微醫係統、慧聲聽力診斷係統更具有競爭力,這兩項產品在國內外均為獨一無二的產品,具有極廣闊的市場,不用再到國際上搶分市場。對於這些投資人來講,資金不成問題,最重要的莫過於市場,有了市場,一切都好解決。
網貝公司以其全新的概念獲得了此次大賽的最佳創意獎和整個大賽的金獎,但出於保密的需要,他們介紹的內容並不詳細,比賽結束後的酒會上,成為投資者們與學子們詳細交流的極好機會。一個個風險投資家們紛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小組,細談合作。除了參賽項目引起投資者們的廣泛關注外,一些“聰明”的投資人,還在賽場下進行了一些“私下交易”,上海聯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張斐專程從上海飛到北京,在賽場下尋求合作夥伴。來自科技部的領導熱心地向學生們推薦下屬的創業基金及申請要求,還要介紹管理基金的同誌到清華來做專題講座。
毫無疑問,良好的創業氛圍,正令一批學生富豪在校園內悄悄崛起。此次參賽的數家公司已落戶清華園,盡管一些公司的發起資金並不多,隨著社會、企業關注程度的加大,一些公司學生老板資本已從幾十萬迅速升值。正像來自美國NASDAQ的中國首席代表黃華國先生所說:矽穀之所以騰飛靠的是斯坦福的學生,我們清華的學生並不比他們差。有了好的項目,有了優秀的人才,我們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更多的富豪。
顯然清華的學生們看的並不是眼前的一點小利,就像一位清華創業者自信地說,我們的前麵有學長張朝陽,有斯坦福的學生們做榜樣,我們還要做得更好。
與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老板交流,你會發覺你的思維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了,各種想法也更新得很快。你會發現他們不再像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也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好比是中國的比爾·蓋茨。他們到底是誰?他們究竟創下了什麼業績?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創業?
創業計劃又名商業計劃(Business Plan),是高科技與風險投資浪潮興起的產物,是一無所有的創業者就某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向風險投資家遊說,以取得風險投資。
商業計劃競賽在美國高校由來已久。美國已有35所高校舉辦過該事賽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斯坦福大學(STANFORD)、哈佛大學(HARRAND)等。其中以MIT最為成功,從1990年至今已舉辦了9屆,1990年僅有一份獲獎的計劃贏得了風險投資,但1997年的競賽結束後,當年就有7家學生公司從中誕生。據MIT的一家谘詢公司統計,在這個高技術公司雲集的地方,表現最優秀的50家公司中有48%就出自MIT的創業競賽。這些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的企業中,有的短短半年內就成長為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創業者在比賽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風險投資家們蜂擁而入校園,尋找未來的技術領袖。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的商業計劃競賽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
中國的第一個創業計劃大賽是1998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由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發起,曆時5個多月,共收到100多份參賽作品。麥肯錫等國內外大公司總裁對此予以高度評價。
第二屆清華創業計劃大賽於1999年3月份開始,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認可,清華校方也推出了一係列有利於學生創業的新舉措和政策。這次大賽誕生了像視美樂這樣的一大批學生公司,清華大學為此專門開辟清華創業園供學生公司入駐。此後上海交大、浙江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及重慶等地高校紛紛舉辦創業大賽。
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新中心主任聶風華說,休學創業的啟動有兩個前提,一是自1991年開始的有關教學思想的大討論,開闊了清華人的思路,教育觀念大大轉變。二是創業計劃競賽,又稱“商業計劃”,是缺乏資金的創業者就某一項目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概念提出的商業可行性報告,目的是爭取風險投資家提供創業初期的投資。創業計劃大賽的開展,發掘和調動了同學們的創業性,營造了一種商業氣氛,鍛煉了同學們的交際與協作能力,使清華不僅僅是政治家、工程師的搖籃,而且也將成為創業者的搖籃。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黨委書記關偉很欣賞清華的“休學創業”舉措。他說,首先這是中國高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改革序曲。以前高校實行的都是不完全學分製,學生無法提前或推遲學習。清華此舉可以說是對學分製的完善。其次,這是培養人才的時代要求。現在更需要培養能在市場經濟第一線衝鋒陷陣的人才,因此必須有產生這種人才的機製。以前科技轉化為生產的能力低,其主要原因是體製問題。休學創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弊端,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得到很大的發揮。再次,學生這一創業實踐比起畢業後再培訓上崗,有很大的年齡優勢,20~30歲是創新能力最強的時期。一旦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個人獲得經濟效益,國家發展,科技進步,同時又為社會提供無數個就業機會,這是連鎖反應。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先生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普遍的缺少一種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推崇中庸之道。中國缺少“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魯迅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鼓勵中國人“吃螃蟹”,但現在“敢於吃螃蟹的人”還是很少。人類隻有不斷地向大自然進行新的挑戰,向權威挑戰,向極限挑戰,向新的領域挑戰,高科技才能真正得到快速的發展。中國缺少創業者,缺少新型的企業家。中國缺少創業者,缺少新型的企業家,缺少真正的風險投資家,中國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
2.校園裏的創業學子
□王科、邱虹雲吹響第一聲號角
1999年4月底,清華大學在校生楊錦方、慕岩、王科和邱虹雲共同注冊了視美樂公司。後來楊、慕兩人由於準備出國退出視美樂,同時該校96級MBA學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華學籍的在讀生李益斌加入視美樂組成新的創業團隊。7月29日,視美樂爆出新聞:四學子以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這一高科技產品,引來了上海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高達5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目前該公司已搬到清華科技園,正式投入中試運營階段。
視美樂是我國第一家由在校大學生創立的高科技公司,首開大學生在校創業的先河。視美樂與“上海一百”的融資模式被有關人士稱為我國首例完全按照矽穀風險投資方式運作的項目。王科等人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批成功注冊公司的校園創業者。
“上海一百”成了“視美樂”的風險投資商,一期投資250萬,隻占項目收益股份的20%,待產品完成中視後,二期投入5000萬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現在隻要一提到中國最早由在校學生創辦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到這四個人的名字。創業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當年的挑戰杯發明大賽中,清華大學材料係三年級學生邱虹雲發明的一種集光學、電子、機械等技術為一體的新產品,引起了自動化係四年級學生王科的注意。王當即說服並鼓動邱虹雲組成創業團隊參加學校的創業大賽,並一舉奪冠。他們決定將這項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向市場。之後便與幾位學生共同組建了視美樂公司。注冊資本50萬元,全是靠大家課餘打工掙來的。隨後更大的一個動作便是在清華興業投資公司的撮合下,成功融入了“上海一百”5250萬元的巨額風險金。
“創業而不是就業”,早在創業之初,他們就擯棄了傳統的就業觀,現在不是畢業了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缺錢找不到“飯碗”。正是緣於創業這個共同的意願大家才走到一起的。
視美樂公司的老板、也是總設計師王科,浙江寧波人,正逢清華五年製本科的他剛剛畢業,學的是自動化專業,英語成績非常好,早在大一、大二時,他就將托福、GRE全部考過了。由此他被聘為在外語培訓方麵最具規模和權威性的新東方學校的兼職老師,專門負責教GRE課程。王科承認他的專業學習並不是很突出,但他的創新意識和拚搏勁頭很強。從大三起他先後在麥肯錫管理公司、法國巴黎國民銀行等20多家公司實習或工作過,大量的實踐機會造就了他不凡的商業意識和開拓精神。他喜歡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是那種敢想敢做、敢拚敢闖的男孩子。
22歲的邱虹雲則擔綱公司總工程師的角色。他說他隻負責產品開發,其他的策劃、公關等都是王科他們的事。當記者說要采訪他本人時,他說這事你也得先通過他們。關於邱虹雲,徐中說用“敏而好學”四個字形容他再好不過了。他從小就是個“科技發燒友”,在父親的指導幫助下,早在小學就做完了中學全部的化學實驗。邱虹雲在清華三年參加幾次挑戰杯比賽,獲得兩個一等獎和一個特等獎。他愛好做實驗搞發明,但也不是那種木訥的理科生,在湖南衛視做的一個采訪中,他就一連準確回答了觀眾提出的四個問題。現在在視美樂工作的同時,他還要上課,他說他是邊讀書邊創業。
視美樂的另外一位設計師就是徐中,這位看起來最成熟的小夥子是邱虹雲的老鄉,是清華MBA工商管理碩士,曾在四川某大型國企幹過6年,有相當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他解釋說“視美樂”取英文“SYNTECH”義,就是博采眾長、開拓創新、技術立業、產業報國。“我之所以看好視美樂,就是因為認準了這個產品,它有很大的競爭市場。”徐中是那種樂觀派,他愛好足球、上網、讀書。他期待再過20年,視美樂能成長為像惠普一樣出名的公司。
負責公司財務和行政主管的李益斌是個做事踏實,非常吃苦的人。他在新東方學校上課時結識他的老師也就是王科,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信息技術,是創業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李益斌是北京人,今年24歲,財會專業畢業,在很多公司幹過,並曾在加拿大一家公司從普通職員升到辦公室主任。王科很欣賞他在投資理財和為人處世方麵的能力。在視美樂,他覺得每天都在變,一天一個樣,他可以從其他隊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謙虛的李益斌說他誓與視美樂共成長,他打算工作兩年以後再考清華MBA(在職),但同時不會放棄視美樂的事業。他的座右銘是“行慎於言”。
現在,“視美樂”已從初期的50萬元變成了300萬元,幾位學生股東的投入現在已變成了300萬的80%,即240萬了。如果第二期的5000萬再投進來,學生們就成了5000萬中40%的擁有者即2000萬的擁有者了。也許那時人們就會更深地體會新經濟是如何令知識英雄創造神奇的了。
林煒: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專業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做得怎麼樣。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竟在又髒又臭的皮革中闖出一個新天地,她的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1997年11月,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95級碩士研究生林煒,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其參賽作品“利用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生產蒙囿高吸收鉻鞣粉劑KMRC”獲一等獎,並被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人民幣,獨家買斷了這項製革技術的使用權。林煒從而成為令媒體嘩然,國人矚目的新聞人物。
林煒於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母親是小學教師。
1991年,林煒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在的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命運之手悄悄撥轉了她的航向,林煒考大學的時候填報的誌願是電信專業,不知怎麼陰差陽錯,卻被錄取進了皮革係。“這個專業學出來不就是做皮鞋的嗎?我不幹。”林煒心裏嘀咕著,非常懊惱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媽媽。媽媽開導她說,專業並不重要,一個人隻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後來林煒了解到,科大在這個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學術地位在全國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來投入了學習。特別是大三時開始接觸皮革專業實踐,所學的專業知識能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她越發對這個專業感興趣起來。大學本科4年,她不僅成績優良,而且還先後擔任了班級團支部書記、係組織部部長、校學生會副主席兼女生部部長,多次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幹部”,並於1992年12月就入了黨,成為當時該校輕工學院發展的年級最低的一名學生黨員。
一次,在她後來的導師張銘讓教授的交談中,林煒得知當時炬星皮革廠用的最多的皮化材料KMC蒙囿鉻鞣劑和KRC高吸收鉻鞣劑都是張老師帶領的課題組研製成功的,但這兩種鞣劑都各有特點和缺陷,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跳了出來,能否將兩種性能結合起來,研製出一種兩全其美的換代產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張老師的讚同,並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張老師很多指導。這年4月,林煒以專業統考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這使她有機會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此後,她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邊查閱資料邊做實驗,尋求最佳的添加劑,以及研究鉻與添加劑的絡合及最佳絡合比問題。
要研究新型鞣劑,絕大部分工作要在試驗基地和工廠車間完成。為了不影響學業,這幾年,林煒利用寒暑假時間,參觀考察或實習了二十多個製革廠和化工廠,連續幾個假期都泡在工廠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皮革廠一般都建在遠離城市的鄉村,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相當差。特別是製革車間,濕度大,地上到處是汙水。一到夏天,又潮又悶又熏人,那種滋味,簡直難受死人。可林煒不在乎,抓起那些血乎乎的生皮,心裏雖直翻騰,實驗卻依然進行。泡過的豬皮、牛皮都很重,實驗時要消耗較大的體力,男人都喊吃不消、不願幹,林煒一個弱女子,還照樣幹下去。不認識她的工人還以為她是廠裏新來的學工。林煒的吃苦實幹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他們嘖嘖稱讚:“這個小女孩真能吃苦,不簡單。”
1996年春節,爸爸媽媽想女兒,非常希望林煒回家過節,一家人能團聚,而課題正進入最後階段。她說服了父母,便一頭紮進浙江湖州市的一家皮革廠。讓林煒感到委屈的是,有時試驗準備就緒,那些工人卻撂挑子,林煒不得不求他們幫忙。好幾次,林煒偷偷抹眼淚,傷心至極,卻不能一走了之。有時,實在憋得慌,便抓起電話,向導師告苦。
曆經上千次艱苦的實驗,1996年3月,林煒的新型鉻鞣劑KMRC終於問世了。這項科研成果解決了困擾皮革業多年的治汙問題,而且較國內同類名牌產品,性能優越,甚至與德國拜耳公司的高吸收性鉻鞣劑相比也高出一籌。所以就在同年6月,被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汙染物困惑多年的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聽說了林煒的成果,找到林煒馬上將其成果運用到生產之中,至1997年6月,該廠試銷了800噸,新增效益240萬元,降耗治汙增效,一舉多得。難怪在本次“挑戰杯”賽成果轉讓會上,當南京和濟南的兩家化工廠也相中林煒的成果,意欲高價洽購時,原本隻想出400萬元買斷此項成果的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一舉用700萬元的高價獨家買斷,可謂誌在必得。需要說明的是,“700萬元”並不是憑空想的,它是以廠方年產1萬噸,該產品新增效益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提取的。而據重慶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世倫介紹:“全國每年KMRC鉻鞣粉劑的市場需求量至少4萬噸,每賣一噸起碼有2000元利潤,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KMRC鉻鞣粉劑市場需求量會更大。”
林煒不承認有什麼“靈感”。她覺得,自己的成果完全是“水到渠成”。實習中發現了皮革生產中的問題,就想解決,最後終歸有了結果,很順理成章的事。
對於成果的高價轉讓,林煒顯得平靜。她覺得成果能運用於生產,是對她多年研究的一種肯定。至於700萬元如何處理,她還來不及細想。簽約後的當天晚上,她與老師商量,如果拿到這筆轉讓費,她想首先用作課題經費。1996年,林煒的成果在重慶化工廠試產後,工廠踐約付給林煒10萬元酬金,林煒全部作了課題經費。林煒說:“我並不是為了錢才搞科研的。”她很不習慣人們稱她為“大學生首富”。在學校裏,她生活十分儉樸。20多歲的姑娘,從來沒買過化妝品,也沒穿過一套高檔服裝。她自我解嘲地說:“我一直是素麵朝天。”
□李永新:北大校園裏的創業者
1999年6月28日,由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應屆畢業生李永新等人一起創辦的北京新興偉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這是一家專門從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服務公司。李永新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提出辦素質公司的校園創業者。
李永新做老板的時間不長,他那個專為學生服務的素質公司是6月28日在北大勺園舉行新聞發布會時掛牌的。從學生到老板,李永新有很多話要說。
李永新在北大就讀的是行政管理專業。他曾獲得“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十大青年誌願者標兵”、“北大優秀學生幹部”等諸多榮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該學的他都學到了,該得到的他都得到了。1999年剛剛畢業,“聯想”、“科利華”、“北京海關”等多家單位都想和他簽合同,有的甚至把年薪開到6~8萬。然而,李永新說:“就業不如創業,我要做自己的老板!”
念大二的時候,李永新憑著他的敏銳觀察力,發現學生從入學到就業,中間存在著許多目前學校教育不能解決的問題。畢業找工作時所遇到的一些曲折經曆也讓他感到社會的需求與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素質還有一段距離。如果辦一個專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素質訓練的信息服務公司該有多好?
一個新鮮的靈感在李永新的頭腦中誕生了。
1998年4月,李永新念大三。他來到國內IT行業最大的市場顧問公司“藍色光標”做兼職。他從AE代表做到業務處處長。專門從事策劃、公關、培訓的實踐,這段經曆使他把“靈感”一步步完善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設想。
事業的轉機,在於高中校友鄒紀綱的出現。鄒紀剛提供了籌辦公司的大部分資金。長期困擾李永新的資金問題解決了。在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實的時候,李永新的壓力也越來越重了。注冊、選址、先期策劃;新成立的公司,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李永新去跑。他沒有歇著的時候。
和李永新一起創辦素質公司的還有鄧湘樹、宋震、何帝。他們都是北大應屆畢業生,他們倡導一種“三D”即直接(Direct)、全麵(Detail)、深入(Deep)的服務理念,新興偉業提供的服務都是跟高校緊密相關的各種信息。靠信息服務賺錢,把素質教育當產業來抓,這是李永新他們走的創業路子。
現在李永新的公司有12名職員,兩個分公司。他們一起住地下室,吃自己做的飯菜。條件雖苦,但是大家的精神狀態都很好。李永新的目標是要把公司做成全國最大的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的公司,成為全國高校中的信息領導企業。所以,吃苦我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