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百萬富豪的財富曆程
王選說過:“過去中國老百姓講起百萬富豪,講起大款,一定會想到個體戶,有的是靠倒買倒賣,甚至於靠鑽我國法製不健全的空子發起財來的。而美國的微軟公司依靠認購股權,培養了三千個百萬富豪。我覺得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也應該依靠自己的業績,依靠自己的利潤,來培養一批我們國家真正的民族英雄。比如方正,就希望能夠在2010年前,造就一百個百萬富豪。”
王選向中國人預告了新百萬富豪的誕生。一時間,許多搞網絡的人成了百萬富豪、億萬富豪,也有許多炒股的、搞保險和房地產的人成為百萬富豪的,甚至在校學生也搖身一變成為富豪……百萬富豪已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透視他們的創富領地,你會發現,成為百萬富豪已不再是夢!
一、傳統領域:仍是致富的一方寶地
世紀之交,人們的目光自然聚集在那些跟隨時代前進的風雲人物身上,網絡、股票……是新富豪致富的方舟,但是傳統的領域也並未失去其魅力,仍然是致富的一方寶地。
黃振業:傳統行業中走出來的百萬富豪
黃振業是位農民的兒子,他自己也當過“泥腿子”。
他是“廣州市白雲區人,1961年9月出生。1978年17歲讀完高中便回到鄉下拿過鋤頭,當過民辦教師,後來又繼續讀業餘學校,學機電專業……”
黃振業是位講求實際,學以致用的人,自學半年後,他便找校長商量,要在學校旁邊開一間校辦家電修理店,既可方便群眾維修電視機、電風扇,又能在實踐中增加經濟收入。校長欣賞這個聰明的年青人,應允了他每月向校方上交100元的條件。兩年後,黃振業靠自己學到的技術賺了五六千元,距當時的“萬元戶”已近在咫尺了。
在“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號召下,雄心勃勃的黃振業就想做這部分人。超前意識、不甘後人的銳氣使他終日冥想興家之路。當時百姓流傳一句話:“廣東三個寶:醫生、司機、豬肉佬。”對!那就做司機這個“寶”吧。黃振業花幾百元考了車牌,花4000元買了輛舊紅衛牌汽車,1000元買了輛摩托車,專為修路、建築工程運沙而用,吃苦耐勞的他以辛勤汗水澆灌致富之花。
黃振業的生意越做越火紅,一年後便開始承接土石方工程來做了,車增加到3台,人也多了十幾個。當時政策不允許私人辦車隊,他便掛靠在集體車隊裏,到了1983年,22歲的他已擁有十萬元,並大膽承接上百萬元工程來做。
創業畢竟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驗和磨練。1984年黃振業接的一樁供水管工程,由於計算失誤,到後來才發現入不敷出,欠下了人家一筆工錢。那時,黃振業在村外的水泥管裏整整躲了3個月,饑餓、蚊蟲、髒臭,還有焦慮、憂心煎熬著他……後來才想方設法逐步還清了欠債。
1987年隨著政策放寬,黃振業名正言順成立起自己的車隊,擁有了幾十台車,幾百萬產值,同年,他開辦了陸通公司,實現了先富起來的願望。
從陸通公司到今天的益通集團,整整9年,黃振業的事業呈現著從階梯式遞進到幾何級數的跳躍。在他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印滿了30家企業的名字。這位總裁手下有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裝飾工程、公路建設、汽車修理、不鏽鋼型材、電子設備、食品工業、機器製造、國際貿易、化工、通訊、燃燒、投資、廣告、港務、建材等等。並且在香港、北京、上海、成都、青島、杭州、海口設有分公司。
短短9年開設30家企業,意味著每年平均要新創三四家企業,而且實實在在是益通集團自己的直屬企業,沒有一家是借其名掛靠性質的。
“我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要比別人先想一步、先做一步,自然也就先獲利一步!”這就是黃振業的超前意識。
成立陸通公司後,黃振業為了開闊眼界,走出國門看世界。1988年還是較少私人出國的年月,黃振業已多次通過旅遊簽證出國,去仔細參觀人家的工廠企業,研究他們先進的管理之道和經營手法。
出境考察學習的經驗雖不能全盤照搬,但黃振業由此卻悟出了先走一步的戰略。
在走出了從小本經營到資本經營第一步後,要搞益通自己的產品。於是他投資工業,出不鏽鋼型材、電子設備,還有化妝品。這在當年私人企業還是不多的。
黃振業還有一個全盤計劃:就是使益通公司構成一個短線(貿易)、中線(工業)、長線(房地產)的經營架構。短線投資獲利快,長線經營獲利豐,這樣的長短結合,使集團形成了經營有序的規律。
黃振業於1993年便投資近億元建設全長十多公裏的廣州蘿崗1092省道一級公路。該路連接廣汕公路和廣深高速公路,是重要交通要道。黃振業心想投巨資建公路是因為修橋築路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善舉。這雖然是“高投入、慢回收”的長線投資,但他認為車輛是與日俱增,投資公路又不存在激烈的競爭,所以未來獲利可觀。沒有雄厚實力和超前眼光的企業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黃振業還在廣州未來市中心——珠江新城,投入8個億興建益通大廈。在如今房地產低潮之際,黃振業仍以“超前思維”看中這塊地,並在11個設計方案中,親自拍板定下目前這個方案。總建築麵積達10萬平方米,大廈塔樓的八角形主體直接落地,外麵是現代氣派玻璃幕牆,建築物造型富時代色彩,大廈已於1995年12月18日奠基。
這幾年,30家企業的全麵創辦與先後獲利,使黃振業的益通企業發展成為一個集科、工、貿、投資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集團。
黃振業正以大氣魄、大手筆做著一件大事:參股中國內地首家民營銀行——中國民生銀行。
1993年10月,當時全國工商聯七大閉幕,與會權威人士醞釀創辦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黃振業對此頗有興趣,他讀過不少有關這方麵的書:“銀行是一方麵接受存款或信用,另一方麵經營放款和出賣信用,從而借此獲得利潤的機構”。黃振業聯想自己考察過海外一些成功企業,無一不是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便要涉足金融業,或將資本與金融融合。如日本、韓國、台灣等地許多跨國公司、集團就是走這條路。
黃振業說:“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國民經濟生活中均不能沒有貨幣,不能沒有銀行。這種以貨幣信用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運行體製突出地強調了金融的作用。就經濟發展的觀點來看,金融業的重要性及其貢獻是不言而喻的。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係中的主體部分,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他說得頭頭是道,可幹起來卻並非那麼簡單。1995年,黃振業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參與民生銀行的籌建事宜。首先要有“資格”參加,他的集團經有關部門審查,連續三年盈利,自有流動資金超過投資入股銀行的規定比例,成了廣東第一個有資格的參加者。黃振業成了民生銀行入股最多、最年輕的董事。
□李永灼:搭棚仔成了房地產開發商
當你進入廣東江門市禮樂鎮,迎麵就看見大路石碑上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鷹雕:雄姿英發、勃勃生氣。路旁那150多幢新建的漂亮商住樓,還有2萬多平方米廠房、100多座別墅就是由文昌花園董事長李永灼一手在昔日的沙灘荒野上,在短短三年時間興建起來的。他現在是江門市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江門市區民間企業家協會會長。
李永灼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搭棚師傅,在言傳身教中,李永灼也愛上了幹這一行。讀書時便常利用休假日幫父親搭棚,一來可掙點錢幫補生活;二來覺得這活挺有意思,沿著自己親手搭的竹棚便可一步步攀上藍天……
不到18歲,李永灼已經成了一位藝高手巧的搭棚師傅,他還組織幾個夥伴四處承接棚架工程,一些大型建設項目的棚架,如廣東化工學院、新會氮肥廠的棚架都是他的工程隊搭建的。
改革開放以後李永灼便決心自立門戶,跳槽到嶺梅新村住宅樓工地承接搭棚業務,精明的他率先推出棚架出租業務,在建築行業中,搭棚佬曆來都是唱配角的,而李永灼卻讓它成為“第七十三行”。他還以快捷、紮實、安全贏得聲譽,從1981年起,他幾乎承包了江門市區的棚架工程,李永灼抓住一條竹成了“萬元戶”。
“一山更望一山高”乃人之常情,隨著一個小成功,李永灼再不滿足於承包工程,他預感房地產將會熱起來,1991年初他涉足房地產業,投資21萬元在禮樂橋頭購了一塊荒地建起4幢商住樓,由於選點好、價格適宜,不久售罄之後,他又在江門紙廠老虎嘴購了5畝地,建廠房1萬平方米賣出;在禮樂鎮北頭嘴、廟前裏等地開發荒地30多畝,建起一批廠房、倉庫,也一舉售罄……
首戰告捷,使李永灼雄心勃勃。1992年,他看中了禮樂河畔文昌沙這片荒灘,這裏是江門到禮樂必經之路,與江門市區一河之隔,但離禮樂鎮還有四五公裏,而且雜草叢生、蟲鼠出沒,不少人認為沒有十年八年這裏是旺不起來的,投資幾百萬元隻會化成水。
李永灼卻自有打算:隻要江門市區一擴大,這裏會是首選範圍。慶幸的是:鄧小平南巡談話使經濟速度加快,加上當地鎮政府大力支持李永灼的雄心壯誌,將文昌花園納入城鎮統一規劃中,使李永灼大受鼓舞,他稱這是個發展“金三角”的美夢。夢要成真,必須爭取數億元投資,於是,他跑江門、新會、中山、南海、佛山、港澳等地,籌措資金。
1994年,喜訊傳來,禮樂鎮劃入江門市區,李永灼的文昌花園頓時成了“搶手貨”,身價倍增。而且一下子賣出三分之二,令人驚羨不已。
在常人心目中,搞房地產離不開一個“炒”字,認為這便是發財致富秘訣。但李永灼卻有自己獨特致富手法。
“我不炒地皮,既然地是買來建房的,我就一心一意大興土木,不搞邪門歪道賺錢。”所以盡管不少人要炒買他的地,他都婉言拒絕,終於取得比炒地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注意整體布局和規劃又是李永灼經營房地產第二個特點。為了使居者在衣、食、住、行、醫療、治安等方方麵麵舒適,滿意,李永灼在興建樓房同時劃出地皮建飯店、肉菜市場、商場、幼兒園、電影院、醫院,設立保安隊、交通車,解除入住者的後顧之憂。
為了做到這點,李永灼熬盡心血,當初市場建好時,李永灼推出免收一年租金的優惠措施,吸引商販進場擺賣,由於當時居民還不多,沒有什麼顧客,攤檔見無利可圖,紛紛撤走……為了留住攤檔,李永灼決定由公司給攤販們發工資,讓他們進場擺賣,被人稱之為“放水養魚”。經過一年多努力,市場慢慢興旺起來,還被評為江海區文明市場,來買房者見在此購物不難,自然不再搖頭而去了。
有一個外地人想在文昌花園開間飯店,但一時苦於資金不足,正當愁眉苦臉之際,李永灼又以“借雞生蛋”方法,不但不收他的租金,還提供一間最好鋪位讓他開飯店。由於有了這間裝修雅致的飯店,來文昌花園辦事訪客的人再也不用跑回江門或禮樂找飯店了。這位飯店主也知恩圖報,對李永灼說:購買鋪位的錢我三年後一定如數償還!
二、網絡世界:俊才演繹財富
當今社會是一個被計算機“網”在一起的世界,網絡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了鄰居。在它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造就了無數個網絡英雄。先點擊,再點錢,不是幻想,而是世紀之交由神話演繹成的現實。而這些網絡英雄與知識、智慧、膽略、才幹和財富緊密相聯,也成為新的世紀人們向往和崇敬的偶像。
1.網絡化生存的“新”社會
在中國,對許多優秀的年輕人來說,機遇往往比才能更重要。台灣作家李敖曾自嘲說,像他這樣的人要麼是過早地出生,要麼就是不合時宜地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許多人恐怕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一直在致力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但結局卻常常是事與願違,因而落入一種深深的自責之中,人們難以改變自己的境遇,難道真的就像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膚色和父母一樣?還是說我們某種程度上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量?
所幸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幸運的年代。互聯網的出現,為許多人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會,並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方式。對於有誌創業卻又缺少機會的後來者,互聯網這一新興產業頗有些像美國當年的西部大漠,蘊藏著許多新的創業機會,期待著人們去征服,也吸引了無數的淘金者、冒險家和信息“牛仔”們去開墾和發掘。
互聯網的魅力在於互聯網麵前人人平等,它不僅為每個有誌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同樣的機會,而且它的開放和多變使得後來者不斷有這樣那樣的機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他們。
眾所周知,互聯網經濟的發源地在美國。從1995年開始,隨著雅虎(Yahoo!)、亞馬遜(Amazon)等互聯網公司的上市,帶動了整個美國的網絡經濟新潮。在這樣一種狂熱之下,一些新興的網絡公司像雅虎、亞馬遜、電子灣(eBay)、美國在線(AOL)等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市值,並且已經超過了像波音、通用電氣(GE)等許多傳統工業製造經濟時代的巨人公司的市值。網絡經濟的大浪淘沙之下,許許多多的傳統產業已經開始慢慢落後於網絡產業。
在國內,現在每天的報刊媒體上都會出現一大批互聯網公司的嶄新名字,知名或者不知名的,都在閃閃發光。互聯網的淘金已經狂熱到了這樣的一種程度,以致於在互聯網上傳播著這樣的一個最新笑話:一位成功的互聯網投資專家對另外一位剛剛破產的投資者說,如果你對做什麼都沒有信心,那就做一家網站,三五個人,七八杆槍,等做成之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做你的百萬富翁夢吧——等著被人收購、上市或者風險資金注入就是,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姑且不論這樣的淘金夢能做多久,風險投資也隻有10%的成功率,在楊致遠神話的背後,不知又有多少個小網站最後還是湮沒而無聞,但互聯網上的創業者們都傳播著這樣一句名言:別忘了當年楊致遠也是從小書簽做起來的!況且在互聯網上可不承認大人物和小人物有什麼區別,就像《伊索寓言》裏的蚊子挑戰獅子的故事一樣,說不定那裏冒出來的一個毛頭小夥子,有一天就成了互聯網上呼風喚雨式的人物。
戴爾(美國Dell電腦公司創始人)、貝索斯(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楊致遠(美國雅虎創始人)就是這樣的一係列閃光的名字,這個名單上還不斷會有新人輩出。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涉足這一神奇產業後,他們以其個性旗幟的張揚、積極進取的精神、超常的洞察力和迅速擁有的驚人財富很快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在他們的召喚下,國內互聯網的造夢運動更是方興未艾。相像一下18世紀工業革命帶給人類此後200年來的深刻社會變革,你就會發現,今天我們經曆的互聯網變革還隻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
王誌東、丁磊、張朝陽……正是這些極富創造力的年輕人不斷加入進來,才使得互聯網的價值在中國開始實現爆炸式增長。不管人們對於ISP(網絡服務提供商)/ICP(網絡內容提供商)的爭論如何,這群網絡先鋒已經掀開了國內互聯網變革的第一章。
總之,網絡為我們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太陽(Sun)計算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說:“網絡之美在於它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這也正是為什麼一切都在加速的原因所在”;康柏電腦公司的董事長本傑明·羅森則認為:“因特網本身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產業,而且它還在迅速改變著世界上所有行業的競爭力量的對比”。如果你是個醫生,你可以在網上開一個診所;如果你一直想自己辦一所大學,你也可以在網上嚐試傳道授業解惑;如果你有足夠的夢想,又喜歡在數字世界裏衝浪的話,互聯網就是夢想啟程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世界,如果你血氣方剛,像楊致遠所說的那樣——隻是赤手空拳地建立一切,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那你還猶豫什麼!
2.網絡化社會催生出網絡富豪
□丁磊:從網絡少爺到網絡少帥
1993年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寧波電信局,負責程控交換機維護。當時他工作很清閑,可以常常接觸電腦。
由於是在電信局工作,丁磊便有一個小小的特權——免費打長途。他在雜誌上看到北京新華社開了一家BBS,於是便撥長途去上麵閑逛。在這個BBS上,丁磊認識了中國惠多網絡的創始人之一——孟超。
1994年,在孟超的指導下,丁磊在寧波建起了BBS站。有在電信局工作的便利條件,他負責國內的轉信服務,當時,台灣地區的BBS站點也非常多,而另一位網友負責往台灣的轉信。本來兩岸的網民們在上麵多談的是技術問題,但是談得多了,就難免會牽涉到政治。丁磊的站點剛剛建成不久,就碰到對方的“國慶節”,於是大陸的3000網友便與台灣的幾百萬網友在BBS上激烈地爭吵起來,台灣一家多媒體雜誌《光碟月刊》1995年1月號第8期上便出現了這樣一則消息:“各位一定很難想像,在政府尚未開放直航前,兩岸已經透過電話線展開‘第四通’……”丁磊也沒有想到,本來就是想玩玩兒,結果卻玩出了個“第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