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意外的成功是一種機會,它稍縱即逝,惟有敏銳的創業家才能捕捉和把握到。意外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許多失敗僅僅是犯錯誤的結果,或是貪婪、愚蠢、輕率地行事,或是設計本身低劣的結果。然而,如果某項事情,雖然計劃周密、設計細致,卻仍然失敗了,那麼,這種失敗往往表明存在不明顯的潛在變化,同時也預示著機會。
(2)從實際的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的狀況中尋找創新機會實際的結果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本身就蘊藏著創新的機會。因為這種不一致的狀況蘊涵著一種錯誤在裏麵,它創造出了一種不穩定。在這種不穩定中,隻要稍微下一些工夫,就可以產生巨大的效用,甚至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新構造和調整。
一般認為,不一致的狀況通常有以下幾種:
·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經濟現狀之間的不一致;·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現狀與假設之間所存在的不一致;·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價值與顧客的期望之間所存在的不一致;·程序的步驟和邏輯發生的不一致。
與意外情況一樣,不一致情況也往往為人們所忽視,人們總愛把它視為理所當然而熟視無睹。人們在遇到不一致時,老是想著要了解為什麼事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實際上,他應該轉過頭來問問:我怎樣才能開發利用這種不一致?怎樣才能把它轉變成一個機會?我可以做點什麼?對於看到並利用實際與設想之間的不一致的人來說,這就存在著創新的機會。
生產廠家和商店幾乎總是不知道顧客真正要買的是什麼,他們總認為對他們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對顧客同樣也有”價值“.因而當顧客不願購買他們提供的東西時,他們往往總是抱怨顧客。然而,真正聰明的人就不會這樣。
如日本東芝的董事長曾在紐約的一次會議上說:”日本人太窮,買不起彩電和奢侈品。“而鬆下卻不這麼認為,他的看法是:電視機僅僅是一件東西,擁有電視機就是通向悠閑的世界,也是通向全新的生活。
於是,他挨家挨戶地向農民推銷他的電視機,從而創造了鬆下奇跡。
(3)從過程的需要中捕捉創新機會過程的需要,是指在某一商業的過程中或替換薄弱的環節,或根據新知識重新對現有的過程進行設計,或提供”缺少的環節“,從而使一個過程得以實現的一種創新活動。簡言之,所謂有過程的需要,是指現存的工作過程存在著某些缺陷,需要完善。這主要是針對實現既定任務而言的。
過程的需要不是含糊籠統的,而是十分具體的。許多人或許都知道存在著這種需要,但他們誰也不為此做任何事。如同意外情況或不一致性一樣,利用過程需要也可以發展成為一種創新。正如一句話所說的,”需要是創新之母“.創業家一旦能捕捉到這種”需要“,無疑他就找到了創新的機會。
許多人或許還記得,很多年前,攝影師為進行一次攝影,需要攜帶分量重而又易碎的玻璃感光板以及沉重的照相機,這無疑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很多人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各種建議,但都沒有引起重視或予以采納。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利用當時的新知識,用分量很輕、即使摔打也不會受影響的賽璐璐膠片代替了笨重的玻璃感光板,並製出了應用此膠片的輕型照相機。
這一行為使柯達公司領導了攝影領域內的一場革命。
另外還有兩個典型例子可以說明過程的需要如何引起創新的。
在19世紀末期,隨著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各種印刷品也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印刷過程的許多部分都有了改變,如印刷已有了高速印刷機,造紙也有高速造紙機。但印刷過程的排字部分卻400年來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它仍然使用緩慢的、花錢多的手工操作,而這種手工操作既容易使人疲勞,也容易出錯。通常它的操作人員需要經過多年的徒工培訓才能掌握所需要的技術。這時,一個名叫默爾根·塔勒的人經過思考,首先發現了這裏究竟需要什麼。他認為,這裏需要的是一幅字盤,使采用機械方法從整套鉛字中選取所需要的字母成為可能。此外還需要一個機械裝置把字母拚接起來並理成一條直線。而製作這些東西,是沒有一項需要用新知識的。
到1885年,默爾根·塔勒成功地設計出了排字母用的排字機。這台機器出現後,立即遭到了當時的老排字技工們的強烈反對,但印刷商早已認識到排字是個薄弱環節,因而他們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這種高效率的排字機器。因此,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這種機器就被廣泛采用了,從而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過程的需要是創新機會的一個重要源泉。發現了過程需要之後,為了確保創新的成功,我們必須注意這樣五個基本方麵:①一個獨立完整的過程;②一個薄弱環節;③一個明確的目標;④一個解決辦法的具體要求;⑤對更好的辦法有高度的可接受性。
麵對過程的需要,我們應該問一問: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需要究竟是什麼?知識是否已具備,或者它是否能在目前的工藝水平範圍內使用?解決辦法是否合適,它是否違背了想使用者的習慣與價值觀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