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心靜似水 淡泊人生才高遠(3 / 3)

所以,獲得奉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為別人而活,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個人去要求它。通過和你自己緊緊相連,通過把你積極的自我形象當做你的顧問,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認可。

或許,攀比是人的一種天性,聯想的天性。一個人有思維,必定有思想。看到人家好,人家強,凡夫俗子,哪個不心動?就算是道人法師,也要念三聲“阿彌陀佛”,才能鎮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而攀比之心又是難以克服,這往往給人生的快樂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我們能換一種思維模式,別老是擱著腦殼往上瞧,專揀自己的弱項、劣勢去比人家的強項、優勢,比得自己一無是處,那樣多累。也應該把眼光放低一點,學會俯視,多往下比一比,想必生活會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滿足。

再說,理性地分析生活,我們也會發現,其實,終其一生,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公正的,沒有偏袒。人生是一個由起點到終點,短暫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所擁有和承受的祝福壽祿、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是一樣的、相等的。這既是自然賦予生命的規律,也是生活賦予人生的規律,隻不過我們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這不同的方式,便演繹出不同的人生。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彈鋼琴時,七歲的兒子走了進來。他聽了一會兒說:“媽,你彈得不怎麼高明吧?”

不錯,是不怎麼高明。任何認真學琴的人聽到她的演奏都會退避三舍,不過珍妮並不在乎。多年來珍妮一直這樣不高明地彈,彈得很高興。

珍妮也喜歡不高明的歌唱和不高明的繪畫。從前還自得其樂於不高明的縫紉,後來做久了終於做得不錯。珍妮在這些方麵的能力不強,但她不以為恥。因為她不是為他人而活,她認為自己有一兩樣東西做得不錯,其實,任何人能夠有一兩樣做得不錯就應該夠了。

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而一味地羨慕和比附,等於是拋棄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沒有“特色的”自己,何談魅力?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仿效,終日活在他人的影子下,處處幻想成為他人,就是沒有自己,這是羨慕和攀比的悲哀。

別再盲目攀比了,你羨慕的人也許正羨慕你,明天的你也許要羨慕今天的你。拋棄攀比之心,輕裝前進。按自己的信念走下去,就一定會有一個平靜的心態。

心香一瓣:

凡事隻跟自己賽跑,日子才能在一天比一天進步的快樂中度過,如果把別人眼中的標準當成自己快樂與否的度量衡,你隻會在別人眼中失去自己的快樂,因為你永遠達不到他人的高標準,所以我們要學會堅定自己的步伐,為自己的生活喝彩,讓自己做個“孤芳自賞”的人。

兩敗俱傷的競爭心

麵對別人的輝煌時刻,我們該如何正視自己的平庸?嫉妒是解決的方法嗎?

培根說:“嫉妒能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它認為別人往前走就是自身的後退,於是敬畏、屈辱、自卑、惱怒之情便紛至遝來,撕咬著人的心。這當然是難以忍受的,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尋出對方的短處來。實在尋不出來時,就想辦法造個謠,拚著命把別人拉下來。心胸狹窄之人必然是自己長進了,就不允許別人長進;自己不長進,就更不允許別人長進。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拖人下水的辦法:“我不行,而他和我一樣,大家活不成,拉倒大吉。”這樣,在或明或暗的競爭中,嫉妒往往會造成兩敗俱傷。

在公司,勒斯比亞和荷莫瑟舒勒關係非常好,姐妹倆幾乎可以說是形影不離,梳同樣的發型,化同樣的妝;中午兩人在一個飯盒裏吃飯。誰要是說了勒斯比亞一句什麼她不愛聽的話,荷莫瑟舒勒準得跟那人沒完;荷莫瑟舒勒要是想拿誰開個玩笑,在一邊敲邊鼓的肯定是勒斯比亞。

前些日子,公司準備競崗,勒斯比亞和荷莫瑟舒勒兩人的崗位要合並成一個崗。盡管表麵上看兩人還是很要好,可實際上兩人都偷偷較起了勁。比如勒斯比亞在電話裏給荷莫瑟舒勒說辦公室裏的事,荷莫瑟舒勒便趕緊說:“先這樣吧,回頭再說。”匆匆掛了線;在別的辦公室閑聊時,不知是誰說勒斯比亞幹活特麻利,不料荷莫瑟舒勒卻說:“麻利是麻利,可保不準會出錯,太快了肯定就不細了。”要在以前,荷莫瑟舒勒是絕對不可能這麼說的。

兩個月後,競崗的結果公布了:勒斯比亞和荷莫瑟舒勒都轉了崗,上崗的新來的一個小姑娘。原來,上司看到她們兩個月以來的表現非常不滿,於是就把崗位分配給了別人。從此中午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大家再也看不見兩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了。迎麵碰上兩人總是一個腦袋扭向左、一個腦袋扭向右,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腳步,神情漠然地匆忙而過,仿佛在躲避瘟神一般。時不時地,會有人告訴勒斯比亞,荷莫瑟舒勒在她背後說她什麼來著,荷莫瑟舒勒也能聽說勒斯比亞說她的“壞話”。

這就是在競爭中產生的嫉妒,結果兩個好朋友因此成為對頭,而且兩者都沒有得到自己所要的。本來,隻要公平競爭,不懷嫉妒,朋友能得到崗位,這是應該慶賀的事情。一旦心存嫉妒,就不能正確對待了。

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這種心理也會隨著人文環境的變遷和文化層次的提高而表現出不同的傾向和變換出不同的色彩。

現在,很多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大好,動輒失眠,心跳過速,尤其是些四十多歲正當年的男子漢卻幹不了多少力氣活。到醫院進行全麵的身體檢查也沒有查出什麼大毛病。其實,這很大部分是因為自己的心理狀態不正常,源自於自己對周圍人的一種強烈的嫉妒心。這裏且不分析嫉妒的思想緣由,單就其結果——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來講,就足見嫉妒心理的嚴重危害性。

嫉妒是一種難以公開的陰暗心理。日常工作和社會交往中,嫉妒心理常發生在一些與自己旗鼓相當、能夠形成競爭的人身上。比如對方獲得提升,同事都過去稱讚和表示祝賀,自己卻木呆呆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由於心存芥蒂,事後也許就會對對方其他事情的“破綻”大大攻擊一番。而對方再如法炮製,以牙還牙。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影響雙方的事業發展和身心健康。

巴魯克說:“不要妒忌。最好的辦法是假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記住,一旦你有了嫉妒,也就是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你要超越別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

如果要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先想後果,認清危害性。其次,如果被嫉妒心理困擾,難以解脫,一定要控製自己,不做傷害對方的過激行為。這樣的話,自己也不會被他人傷害。

心香一瓣:

在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正確地確立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的位置,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嫉妒別人,以一顆平常之心善待別人也善待自己,一份最平常的人生也自有它平常的珍貴!

坐觀世間變幻,坦然麵對人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命之舟始終沉浮不定,我們要笑看人生沉浮,“沉”時,誌氣不能丟;“浮”時,骨氣不動搖。從容地應對人生沉浮,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而快樂。

很久以前,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到寺院,慕名拜訪老僧釋迦。

“人生總不如意,苟且活著,有什麼意思?”年輕人沮喪地對釋迦說,釋迦靜靜聽著年輕人的歎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溫水,釋迦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刹怎麼用溫水泡茶?”釋迦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釋迦說:“這可是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點茶香。”

釋迦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不一會兒,小和尚便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迦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清香不絕,望而生津。年輕人欲去端杯,釋迦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釋迦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迦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釋迦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最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嚐不是沉浮的茶葉?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隻在生活表麵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嚐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嚐不是一壺沸水?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隻有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中沉浮,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麵對生活中的煩惱,我們可以保持平和的心境,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看它們,隻要我們不被它們煩擾,種種不如意也會變得如意起來。

一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的家被人偷去了很多東西。朋友聞訊後,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回信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失盜這樣一件不幸的事,羅斯福卻找出了三條理由,倒像是因禍得福呢。

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變化,貧富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工作的變化,身份的變化,所有的變化最終都會引起生活的變化,以至人生的變化。在變化中把握人生,在變遷中體驗人生,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目標,調節生活內容。隻有這樣,生活之舵才不會有所偏移,讓自己主動去適應每一次沉浮變幻,坦然麵對每一次沉浮帶來的得失,未來的生活才有定向。否則,終有一天我們會迷失方向而不知何去何從。

心香一瓣:

坦然麵對人生起伏,不是自我姑息,也非看破紅塵的一種出世態度。坦然麵對人生起伏,就是心胸要豁達一些,眼光要長遠一些,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把精力集中在人生更美好的設計上。

拔掉心中雜草,擁有美麗心靈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了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也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人的心靈世界裏包藏有很多很多東西,美、醜、善、惡、貪婪、名利、金錢……這些心裏的影像看不到摸不著,但卻左右著你的行動。心靈世界中美好的、坦誠的、善良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苗。隻要心中有真、善、美,不論到哪裏苗都能結出美麗的果實。那些心中的醜惡、貪婪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草。有人說小草在哪裏都能生長,可心中有草卻有礙於苗的成長,因為它們長勢太旺,無論如何,都對苗是一種威脅和擠壓。

自私、虛榮、狡詐、貪婪、仇恨、憤怒、驕傲、任性、頑固這些都是導致思想不純潔的禍根。反之,慷慨、熱情、友善、純潔、無私、忍讓、溫和,這些都是淨化心靈的智慧之水。

健康、幸福和財富等等一切美好的東西首先都是源自於一個人潔淨的心靈。如果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得淨化自己的心靈。心中的怨恨、嫉妒、失望、沮喪,會使身體的健康遭到損害,會使快樂消失。愁苦的麵容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思想焦躁憂慮導致的。滿臉的皺紋都是因怨恨、暴怒與自大而生出的。

人的思想控製著肉體,無論是精心的思考,還是無意識的流露,身體都會一一響應。純潔美麗的心靈,會使人們的身體充滿生命力;雜草叢生的心靈,則會使人們的身體衰頓。

有的心靈雜草,我們很容易就能區分,比如嫉妒、貪婪等,但有的雜草有著漂亮的外表包裹,它們看似道德的化身,實際確是一種慢性的毒藥。比如,自責就是這樣一種心靈的雜草。

有一個警察,在一次解救人質的行動中漏掉了一個應該搜查的房間,結果使一個孩子慘死在歹徒的槍下,這個警察從此一蹶不振,認為那是自己的錯。於是,他辭去了工作,來到了一家修道院裏,每天都要對這個失誤進行懺悔。而這,也正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所以,陷入過度自責中的他,總是鬱鬱寡歡,一點兒也不快樂。

一個偶然的機會,那個孩子的姐姐知道了這件事。她找到這個警察,把他帶到一群玩得很高興的人群中間,並告訴他這些人都是在當初那個事件中被救出來的,現在他們過得都很幸福。而且,這些人對他一直都懷著感恩之情。當時,他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因為在那一刻他發現自己並非毫無用處。

從此,這個警察卸下了負罪的包袱,又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了。

自我批評式的自責及由此引發的內疚感和負罪感的出現都是自然的。但如果超出了反省的限度,躲在自責中不努力做事,不積極生活,那就是對自己精神的折磨。這種略帶自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隻有將這些心靈的雜草徹頭徹尾地清除,才能給人們留下個純潔如玉的美好的心靈空間。

隻有健康的心靈,才能及時解除心理的疲勞。這要求我們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抽出必要的時間去對自我進行必要的反省,去戰勝那些影響我們心理健康的因素,去清除那些汙染我們心靈的雜草。

隻要心裏存在著那些雜草,人們血管裏就會流淌汙穢的、有毒的血液。健康的生活和強健的身體,都來自於純淨的心靈;齷齪的生活與身體,則源於不潔的心靈。心靈是人們言行、外表乃至整個人生的源頭。如果源頭純淨,那麼它所產生的一切也會是純淨的。

心香一瓣:

富蘭克林說過:“金錢和權勢算不得真正的財富,如果對它們形成依賴,無疑是站在滑溜溜的石頭上。”是的,真正的財富乃是無私的美德和純潔的心靈,人必須掌握一種能力使自己的美德發揚光大。這就需要清除自己心中的雜草,還自己一個美麗的心靈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