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心靜似水 淡泊人生才高遠(2 / 3)

而豁達是一種無價的心靈財富,一個豁達的失敗者終將有東山再起的時候,並且他的豁達還能推動他人奮勇向前,而一個憂心忡忡的成功者,顯然是不值得效仿的。

一位美國作家曾說: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一個人隻有豁達、開朗、寬容才能接受別人,善於與他人相處,能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為集體所接納,就能與別人心無芥蒂地溝通和交流。

華盛頓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了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他辛勤地抄寫了100多條“怎樣成為一名紳士”的準則,其中包括不要在飯桌上剔牙,以及同別人談話時不要離得太近,以免“唾沫星子濺在人家臉上”等。

1754年,已升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曆山大市,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會議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成為候選人。

有一次,華盛頓就選舉問題和佩恩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其間華盛頓失口,說了幾句侮辱性的話。身材矮小、脾氣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揮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將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部下聞訊而至,要為他們的長官報仇雪恨,華盛頓卻阻止並說服大家,平靜地退回了營地,一切由他自己來處理。翌日上午,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當地一家酒店會麵。佩恩自然而然地以為華盛頓會要求他進行道歉,以及提出決鬥的挑戰,料想必有一場惡鬥。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華盛頓站起身來,笑容可掬,並伸出手來迎接他。“佩恩先生,”華盛頓說,“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昨天確實是我的過錯。你已采取行動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覺得已經足夠,那麼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做個朋友吧!”

這件事就這樣皆大歡喜地了結了。從此以後,佩恩則成了華盛頓一個熱心的崇拜者和堅定的支持者。

我們之所以說某些人心胸寬廣,是因為這種人虛懷若穀,有海納百川的肚量。他們能包容別人,即使是對自己嘲笑和諷刺的人。有這種心胸的人,不會被生活所累,自然活得輕鬆快活。不豁達的人的生活就剛好與之相反。

三國時期的周瑜便是一個很好的“反麵典範”。在蜀吳兩國對壘中,周瑜數次在計謀上輸於諸葛亮,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涼感慨中鬱鬱而死,周瑜的心胸狹窄可謂世上少見,如此憋悶而死也不值得人們去歎惜。

而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利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

豁達的人比較寬容,能夠尊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宗教信仰。雖然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行為的權利。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

據說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看了檄文之後問手下人:“檄文是誰寫的?”手下人以為曹操準得大發雷霆,就戰戰兢兢地說:“聽說檄文出自陳琳之手。”曹操連聲稱讚道:“陳琳這小子文章寫得真不錯,罵得痛快。”官渡之戰後,陳琳被曹操俘獲。陳琳心想:當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罵了,這回非死不可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沒有殺陳琳,而且還讓陳琳做自己的文書。曹操與陳琳開玩笑說:“你的文筆的確不錯,但是,你在檄文中罵我本人就夠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後來,深受感動的陳琳為曹操出了不少好計策,使曹操頗為受益。

當然,豁達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已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對於個人而言,豁達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

心香一瓣:

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達是一種寬容,能做到寬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納吐百川,心中就如有了一束不滅的陽光,永遠晴空萬裏。

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

付出與回報的天平上總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誤差,苦苦的追尋換來的也許隻是一身的疲憊,揮灑的汗水也許總是換不來期待中的收獲。這一切都是人生中揮之不去的遺憾,是人生競技場上必不可少的基石。

世上很難有公平的事,你想事情這樣發展,但事情偏偏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即使你付出辛苦了,付出努力了,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

飛將軍李廣在曆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縱然李廣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看來,李廣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世人都為之惋惜。而李廣自己麵對這種不公平,又作何想呢?

曆史記載,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忽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穀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異常勇敢,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

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時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李廣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他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李廣因此非常不滿。

有過了幾年,屢建戰功的李廣數次未能封侯,於是向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嚐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這真是不公啊?”

後來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急功近利的心態又出現了,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了解李廣,知道他急於封侯,想最後一搏取得戰績,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所以,衛青很理智地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

於是,李廣奉命從側路進攻,但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於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想到長久以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又想到自己此番失利,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但麵對人生的不公,李廣就此自殺,也使他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實際上,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世界不是根據公平的原則而創造的。但是我們即使遇到不公平的事,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怨也沒有用,生活就是這樣,有什麼辦法?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沒有道理可講,有時候又似乎不近情理。當生活讓你哭笑不得的時候,你不應該太過於抱怨,而是要看淡生活中的不公平才對。

比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更弱的小動物,隻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它對受到威脅的弱者永遠是不公平的,強者生存,弱者滅亡,優勝劣汰,沒有公平可言。颶風、海嘯、地震等等自然災害對所有生命來講都是不公平的。人類社會裏,貧窮、戰爭、疾病、犯罪等等不平等的現象此起彼伏。公平是神話中的概念,人們每天都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快樂或不快樂,是與公平無關的。這並不是人類的悲哀,隻是一種真實情況,過去不曾有過,今後也不會有。麵對生活中不公平的人和事,不妨采取以下三種做法:

一、不要事事苛求公平。人的心理常常受到傷害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要每件事都公平。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我們不要事事都拿著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則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二、改變衡量公平的標準。不公平是一種進行比較後的主觀感覺,因此隻要我們改變一下比較的標準,就可以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比如,自己這次沒評上職稱,覺得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想,就會發現這次評選職稱的名額有限,許多和自己條件一樣甚至強於自己的人也沒評上,這樣一想,你也許就會好受多了。

三、成熟自己的觀念與言行。比如,有些人認為隻要工作踏實肯幹、業務能力強就可以得到領導的青睞,而把主動與領導搞好關係的舉動錯誤地當成了溜須拍馬。其實,領導也是人,而人都需要得到別人肯定與尊重,所以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的觀念與言行造成的。

生活也許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它對每個人的待遇都存在著偏心。有的人,從生下來就非常順利,做什麼都一帆風順,沒有什麼坎坷,事業、愛情都讓別人羨慕;而有的人,從生下來就注定是個倒黴蛋,生活的艱苦,事業的挫折,情感的失意,無不困擾著他,甚至有時連小小的打算也難以實現。這很正常,這就是生活。所以不要對生活給予你的不公心存怨恨,盡快將它忘卻吧!隻有不斷地拋棄煩惱,生活才會向你展露它最燦爛的微笑。

心香一瓣:

麵對生活中不公平的人和事,不要過分強求。生活本是如此,隻要學會生活,懂得生活,就會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

走出妒忌的陰影

妒忌心理的產生是差別和比較的產物,屬於一種內心情緒體驗。差別和比較的結果是從中形成心理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常常是消極的。妒忌心理總是與不滿、怨恨、煩惱、恐懼等消極情緒聯係在一起,這就構成了妒忌心理的獨特情緒。

不同的妒忌心理有不同的妒忌內容,但主要是在四個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名譽、地位、錢財與愛情。有的還表現為一種綜合性的籠統內容,即隻要是別人所有的,都在其妒忌的範圍之內。

佛經上有一則故事——在古遠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頭象長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柔細光滑。後來,國王將這頭象交給一位馴象師照顧。這位馴象師不隻照顧它的生活起居,也很用心教它。這頭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一個很大的慶典。國王打算騎白象去觀禮,於是馴象師將白象清洗、裝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條白毯子後,才交給國王。

國王就在一些官員的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這頭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一邊讚歎、一邊高喊著:“象王!象王!”這時,騎在象背上的國王,覺得所有的光彩都被這頭白象搶走了,心裏十分生氣、妒忌。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一入王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藝?”馴象師問國王:“不知道國王您指的是哪方麵?”國王說:“它能不能在懸崖邊展現它的技藝呢?”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它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鄰的懸崖上表演。”

第二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那處懸崖。國王就說:“這頭白象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說:“這簡單。”他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縮起一隻腳。

國王又說:“它能兩腳懸空,隻用兩腳站立嗎?”“可以。”馴象師就叫它縮起兩腳,白象很聽話地照做。國王接著又說:“它能不能三腳懸空,隻用一腳站立?”

馴象師一聽,明白國王存心要置白象於死地,就對白象說:“你這次要小心一點,縮起三隻腳,用一隻腳站立。”白象也很謹慎地照做。圍觀的民眾看了,熱烈地為白象鼓掌、喝彩!國王愈看,心裏愈不平衡,就對馴象師說:“它能把後腳也縮起,全身懸空嗎?”

這時,馴象師悄悄地對白象說:“國王存心要你的命,我們在這裏會很危險。你就騰空飛到對麵的懸崖吧?”不可思議的是這頭白象竟然真的把後腳懸空飛起來,載著馴象師飛越懸崖,進入波羅奈國。

波羅奈國的人民看到白象飛來,全城都歡呼了起來。國王很高興地問馴象師:“你從哪兒來?為何會騎著白象來到我的國家?”馴象師便將經過一一告訴國王。國王聽完之後,歎道:“人為何要妒忌一頭象呢!”

是啊,人何必要妒忌一頭象,我們又何必去妒忌與我們不同的人呢?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妒忌心強的人易患心髒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妒忌心較弱的人群,心髒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低於妒忌心強的人,隻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易發生於妒忌心強的人,並且藥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所以,妒忌實在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亦害己。一個人若有一點妒忌心,本屬正常,它或許還是自己前進的動力,奮發的源泉。可這種情緒猶如野草,稍一放縱便蔓生滋長,遍布整個心靈,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我們必須走出妒忌的陰影,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心香一瓣: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顆平和的心,別人有所成就,我們不要心存妒忌,應該要平靜地看待別人所取得的成功,這是獲得心靈快樂、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別再盲目攀比

現實生活中,我們判斷成功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那些能夠發財致富的人受到人們的普遍肯定。而沒有發家致富的人,就成為這個社會的落伍者。但是,發家致富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過著平常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蓋了別墅……

比如說,當父母的好像都喜歡拿自己小孩的表現跟親朋好友家的小孩做比較。無論是才藝、功課什麼事都可以拿來比,比來比去都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如此這般”,好像小孩念書求學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比過別人家的小孩。

其實,不管別人怎麼樣,我們都不用去羨慕他人的東西,自己得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為何要和他人攀比呢?攀比後又能怎麼樣?因為別人的好而窩心?還是因為自己的好而取笑他人?兩者都沒有意思,不是嗎?

生活中的我們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的眼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因此,為了給他人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我們總是事事都要爭取做得最好,時時都要顯得比別人高明。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把自己推上一個永不停歇的痛苦的人生軌道上。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處處參照他人的模式,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悲慘地活在他人的價值觀裏。

下麵的這則寓言也許很能說明“自己的幸福其實無須尋求他人的認可”的道理。

一隻大貓看到一隻小貓在追逐它自己的尾巴,於是問:“你為什麼要追逐你自己的尾巴呢?”小貓回答說:“我了解到,對一隻貓來說,最好的東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會擁有幸福。”大貓說:“我的孩子,我曾經也注意到宇宙的這些問題。我曾經也認為幸福在尾巴上。但是,我注意到,無論我什麼時候去追逐,它總是逃離我,但當我從事我的事業時,無論我去哪裏,它似乎都會跟在我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