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言辭語言露心跡(3)(3 / 3)

善於與人交談的人,當發現彼此觀點相悖時,會立刻轉換話題,用巧妙的方式不斷試探或采用迂回戰術,逐漸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回到主題上去。這種人的表現類似於情態中的周旋態,機智圓滑,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誌堅定,善於思考和察顏觀色,千方百計去實現自己的計劃,敢說敢做,又有毅力堅持到成功。他們是在用心智做事。不善於與人交談的,說話往往處於被動位置,公式化的一問一答,或者隨便說些模棱兩可、莫衷一是的應酬話。但說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或者麵對知心朋友,立刻變了一個人似的,侃侃而談,語若滾珠,甚至會激動起來。這種情況下,說出來的見解一般都很深刻,有水平,聽者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有一種不善找語題的表現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也有故意找岔的,抬杠的。比如張鬆戲弄曹操,曹操對張鬆說:“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公知之乎?”張鬆回答說:“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鬆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氣得曹操啞口無言。

善於講道理的人,能夠做到一語中的,言簡言賅。能一句話講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思想清晰,脈絡分明。這種人辦起事來也幹脆利索,迅速果斷,從不拖泥帶水。或者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白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那些複雜、抽象的道理。有人問泰戈爾:“英國統治印度,布政施仁,興利革弊,是有利於印度民族的,為什麼印度人還不滿意而極力提倡民族獨立運動呢?”對於這樣一個大問題,要完整地回答出來是很費勁的,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爾就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來回答:“印度人就好像古代的人一向不穿鞋子,而英國人卻給印度人穿上一雙皮鞋。印度人穿上固然好看,也可躋於文明人之列,但鞋底裏有一根鐵釘插出,走一步刺一下,痛徹心脾,更為難受。”

不善於講道理的人,講話稀裏糊塗又不著邊際,往往是舍本逐末,在雞毛蒜皮的細節上糾纏,而看不到主題和大方向,說了半天也說不清楚,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始終說不到本質上去。這種人要麼是頭腦混沌,思路不清晰,要麼是愛耍小聰明,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二者都無法擔當大任。即使口吃的人,也有善說與不善說之分。法家代表韓非子就有口吃,但思路精深寬闊、見解深刻獨到。

宋代歐陽修有一天和翰林學士們出外散步,看見一匹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條狗。歐陽修請大家用簡潔的話語描述眼前的事。有一個說:“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又有一個說:“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都嫌太羅嗦,他們就問歐陽修,那你該如何寫?歐陽修說:“逸馬殺犬於道。”

在論辯中,講話者投入豐富的感情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通過自己的言論去感染聽眾,以誠相見、將心比心,即使聽眾不同意你的觀點,也會被你的真誠打動。特別是在和有對立情緒的人講話時,如果運用充滿親切、友善和愛意的語調,將會使憤怒的情緒趨於平息。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二十世紀最拔尖的蠱惑家,能煽動和利用幾百萬人的滿腔仇恨和疑懼,也在於感情的投入。

1915年,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人們最仇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美國工業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工浪潮在這個州持續了兩年。憤怒的工人因提高工資的要求被否決,所以砸壞機器,拆毀設備,從而導致了軍隊的幹預並發生多起流血事件。洛克菲勒決定爭取罷工者,他先是用了幾周的時間與罷工者建立了友好關係,而後向罷工工人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傑出的演講產生了奇妙的效果,緩和並阻止了向他襲來的仇恨巨浪,部分罷工者對長期要求的提高工資一事隻字未提,反而自動恢複了生產。另外,在辯論中還要忌諱意氣之爭和強迫性地說教。善於辯論的人能巧妙地避開對方銳利的氣勢,而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批論,讓對方輸得心悅誠服。不善於辯論的不懂得使用迂回戰術,與對方針鋒相對,企圖一舉擊敗對手。這種硬碰硬的辦法,為兵家大忌,結果多半是兩敗俱傷,不能達到應有的目的。在處理對立情緒時,兩方不宜派這種人為代表,一旦在交涉中意氣用事,克製不住自己,會把好事弄成壞事。這種情況,有深淺之別,淺者不歡而散,深者造成彼此敵對情緒;輕者惡語傷人,重者拔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