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的氣充沛,因此聲音沉雄厚重,韻致遠響,這是腎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體健壯,能勝福貴。同時,丹田之氣衝擊聲帶而來的聲音洪亮悅耳,柔致有情,甜潤婉轉,給人舒服渾厚的美感。
發於喉頭、止於舌齒之間的根基淺薄的聲音,給人虛弱衰頹之感,顯得中氣不足,這也是一個人精神不足,身體虛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以聲音來判斷人的心性才能,尚有許多未知的空白,而且可信度有多高,也尚未定論,但其中的奧妙,是值得研究的。其基本原則並不隻是悅耳動聽、洪亮高亢。
《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聲音不但與氣能結合,也和心情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
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平和;
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聲音;
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
這樣不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嗎?有關這方麵的知識,《逸周書·視聽篇》講到的四點值得研究:
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
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聲音溫柔和緩,如細水常流,不緊不慢。
現代心理學也認為,不同的聲音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有以下幾種類型:
1.音低而粗。這類人較有作為,較現實,或許也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瀟灑,較有適應力。
2.聲音宏亮。此類人精力充沛,具有藝術家氣質,有榮譽感,有情趣,熱情。
3.講話的速度快。此類人朝氣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4.外帶語尾音。這類型的人,精神高昂,有點女性化,具有藝術家的氣質。
以上這四種類型的聲音,不論在交易或說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同樣也有產生負麵作用的聲音。
1.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這種聲音。
2.語音平板。較男性化、較沉默、內向冷漠。
3.使人產生緊張壓迫的聲音。這類人很自傲,喜以武力解決事情。
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什麼聲音好,也與談話的地點、對象、內容有直接的關係。
6.由辯論看準對方
在辯論中,人表現出來的言語表達能力與特點各不相同。善於辯論者,有的是講事實、擺道理,用道理取勝,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辭取勝,有的善於尋找話題,有的善於用簡單的語言說明複雜的道理,還有的則是以感情取勝。
用道理取勝的,先是區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開論述,將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得人心服口服。這種人思路清晰,看問題能抓住本質,反應也快,而且態度從容、不緊不慢、不疾不徐,論述問題娓娓道來,為人做事有理有據有節,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這種人穩健大度,一身正氣,開口之前已讓人敬畏三分,能擔當大任。他們往往有著崇高的理想和無法抗拒的人格魅力,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著巨大的能量,讓人信服、激動甚至狂熱。
1951年,麥克阿瑟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作了著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講,這是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鬥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進行的。結果他的演講非常成功,具有令人著迷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地被長時間的掌聲所打斷,甚至有人說他的氣派簡直是奧林卑斯山上的天神。當他用“老兵永遠不死,他們隻是在人前告退”這句感情豐富的告別語結束演講時,兩院的議員們跳起來,狂熱地向他歡呼,許多人眼中都含著淚花。在美國曆史上,還沒有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的演講受過如此熱烈的喝彩。有一位議員說:“我們聽到的是上帝的聲音。”另一位參議員開玩笑地說:“聽了這篇演講,共和黨人的眼睛濕了,民主黨人的褲子濕了。”
靠言辭取勝的,往往說得人家啞口無言,甚至惱羞成怒,拂袖而去。他們目光敏銳,反應奇快,能迅速抓住他人講話的漏洞,乘機反駁,窮追猛打使得對方手忙腳亂、破綻百出。他們神采飛揚,宏論迭出,妙語連珠,又能博得旁人的喝彩和佩服。常隻顧及駁斥對方,而無暇正確而全麵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甚至以舌戰為樂事。這種人機智敏捷,反應迅速,憑三寸不爛之舌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公的說成母的,死的說成活的。盡管知道他是在無理取鬧,胡攪蠻纏,卻無可奈何。他們會在以說話為職業特點的領域中嶄露頭角,如公關、律師等。但要改掉輕浮的毛病,不要耍小聰明,當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應該冷靜思考,踏實工作,養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方可成大用。春秋戰國時的張儀,巧舌如簧,遊說於諸侯,一次因誤會被笞數百。回到家後,他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回答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對於這類人來說,舌頭重於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