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言辭語言露心跡(1)(2 / 3)

其實,從某個方麵來分析他,可以發現他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事實上,他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完全靠懷舊來過生活。

不過可以看出他確實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現在的境遇。

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在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分析一個人的內在表現時,他的潛在欲望不但隱藏在話題裏,也存在於話題的展開方式上。在聚會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談時,突然有人竟然不顧別人的談話,而突然插進毫不相幹的話題,這是相當令人討厭的方式。

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你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這種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一般說來,一個政府官員或一個企業的領導,都會有滔滔不絕談話的習慣,其實,透過這種表麵的現象,可以看出他擔心大權旁落的心理狀態。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喜歡占據優勢地位的人。

話題的內容不斷變化固然是個好現象,但談得離譜,一切都顯得毫無頭緒的樣子,那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假如他是個普通人,總談些沒有頭緒的話題,或者不斷改變話題,東拉西扯,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這說明他是個缺乏理性思考的人。

當然,一個優秀的談話者,是很少談及自己的東西的,而是將對方引出來的話題分析、整理,結果不斷地從對方身上吸取許多知識和情報。在一般情況下,有的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傾聽對方的談話上,從性格上講,這一類型的人很想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寬容的精神,有真正的君子風度。

蘇東坡是宋代文學家,他極具語言的天賦,雄辯無礙的他,卻非常注重別人的談話。有時和朋友聚會,他總是會靜下心來,聽他們高談闊論。一次聚會中,米芾問蘇東坡:“別人都說我顛狂,你是怎麼看的?”蘇東坡詼諧地一笑,“我隨大流”。眾友為之大笑。即使是朋友間的不同觀點,他也以“姑妄言之,且姑妄聽之”的態度對待。

經常使用與英文連接詞“and”意義相當的詞如“嗯……還有……”、“這個……”、“那個……”等的人,表示他的話不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無頭緒,思緒無條理。但即使同樣使用連接詞,常用與“but”意義相當的“但是……”、“不過……”的人,一般可以認為其思考力較強。當他們在講話時,腦子裏還會浮現相對語以資過濾求證。所謂能言善辯、頭腦敏銳的人,就是指此類的人。但是如果此種語調反複出現多次,其理論也隨之翻來覆去,迫使對方緊隨不舍,不知不覺中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

經常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人,大都比較慎重,也正是因為如此,說話難免時斷時續,隻好在重新整合之時,才可以繼續下去。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在人際關係中,最容易被破譯密碼的語言,就是客套語。客套語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客套語要運用恰當,過分牽強而顯得不自然的人,說明此人別有用意。客套語的反麵是粗俗語,一些人會對自己心儀之人,必然冒出隨意的言語,以示雙方的關係非同一般,給人以親密感的誤會。

在毫無隔閡的人際關係中,並不需要使用客套話。不過,當在此種親密的人際關係裏,突如其來地夾入了客套話的時候,就必須格外小心。有時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異乎尋常的客套話時,就很可能是心裏有鬼的征兆。

用過分謙虛的言詞談話時,可能在表示強烈的嫉妒心、敵意、輕蔑、警戒心等等。“語言乃是測量雙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離的標準。”客套話使用過多,並不見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輕蔑與嫉妒因素。同時,在無意中會將他人與自己隔離,具有防範自己不被侵犯的預防功能。

某些都市的人,對外鄉人說話很客氣,這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是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表現。因此,往往無法與人熟悉,盡是給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類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話時,則很可能內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隱藏著敵意。

喜歡使用名人的用語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於權威主義者。

對於使用借用語的問題,不但是使用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透露一種超越自己以上的東西,一種自我擴張的表現欲。

假如你開口閉口就愛抬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語氣或外國語,就會讓人有一種走錯廟門的感覺。事實上,他隻是一個用語言當作防衛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也表示自己的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