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莒,計劃尚未發布卻已舉國皆知。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定有聖人。”桓公歎息說:“白天來王宮的役夫中,有位拿著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於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做工,而且不可找人頂替。
不久,拿木杵人被找來。管仲說:“是你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回答:“是的。”管仲說:“我不曾說到要伐莒,你為什麼說我國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於策謀,小人善於臆測,所以小民私自猜測。我看君王和你站高台之上,他精神飽滿,舉止興奮,這是準備打仗的表現,他手指的方向又是莒國的位置,不服齊的隻有莒國了,所以這麼想。”
我們常可見到同一工作單位中,同事之間彼此不和睦,鬧得很不愉快。原本在同一單位工作,應該要團結合作,保持聯係,但有了種種不愉快後,便極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影響當事人的前途。
造成這種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同事之間彼此誤解,以自己的心揣測對方的心,用自以為是的方法解釋對方的言行。
所以,上班族的人,在工作中要極力調和與同事之間的矛盾,通過磨合達到維持融洽關係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具有看準對方意圖的素質。在與對方言談之間,迅速把握他的思維走向,才能使工作得到順利的進行。
潛藏在人內心的衝動、欲望等,會通過言行表露出來,所以要了解對方意圖可借觀察言行,來讀懂他的心思。事實上,他的心意可能與你想象的迥然不同,每個人其實是很孤獨的,有些甚至還認為工作場所中沒有人能了解他。因此隻要你能準確地抓住他的心,相信一定能獲得他的認同。
作為一個成功的推銷人員,最需要的本領就是能看準顧客內心的意圖,這種本領對於推銷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能準確讀出對方心思的推銷人員,通常都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就是特別能活用以前的經驗。屬於這類型的人,多半是從業人員,積累了不少經驗更好地進行推銷工作。
這類型的讀心術,也可以說是靠直覺(第六感官)而來的。雖然透過經驗以直覺來判斷,並不具備真正的科學論證,但往往都是最有效地掌握對方心理的捷徑。
第二是自己能控製自己。所謂自製,絕不是在與人相處的場合,有意識地抑製自己。真正的自我控製,並不是本人有意識的控製,而是無論處在什麼狀況下,都能不依靠別人的力量,以自己的力量控製心態,同時不攙雜感情的因素。
惟有在如此自我控製的心態下,才不會太過主觀地觀察事物,而以敏銳的眼光了解對方的心。這也正是為什麼心性修養較高的人能自我控製、禪僧能登悟道之境界的原因。不過這種自我控製並不是隻有禪僧能為之,一般人隻要能與自己的職業、嗜好配合,下一番工夫,也能達到這種境界。
第三個條件就是必須學習心理學方麵的知識。俗話說,好的推銷人員是半個心理學家,人的言行即代表個人的意誌,因此要了解對方的心,隻要觀察他們的言行,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在做事、說話之前,是因為先有意誌,才會表露於言行,但事實上在他未表現言行之前,必然會先有某種意誌。
推銷員如果能運用此高明方法,首先就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實。但所謂誠實,並不是指在顧客麵前擺出一張哭喪的臉,或佯裝熱衷於事業之類的玩弄花招,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脫掉自己心中的盔甲,也就是將自己未曾武裝的心,展現在顧客麵前,這樣做顧客才能安心,撤除內心的藩籬,這就是推銷人員的必備素質。
在各個場合無意之間都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性格、願望或生活狀況。訓練自己從生活瑣事中掌握對方心理,可以說是促使自己圓滿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
認識到這些知識後,在觀察人的言行之餘,就可了解一種言行是否是根據其本人的意誌修改後的產物;反過來說,要看穿被歪曲、粉飾的言行,才能辨認別人心中的真意。
因此惟有利用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知識來觀察,才能更準確地分析人心並看準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