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麵(4)(2 / 3)

人的個性隨處可見。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不同個性的種種表現。一個識人高手,能夠通過對方微不足道的表麵現象,來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據說美國大財閥之一,洛克菲勒的創立者約翰·D·洛克菲勒,是觀察人物的高手。他可以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看準一個人。他根據對方的居住環境,也能發現其真實的麵貌。譬如,利用假日出其不意地到同事家裏拜訪,隨意看看其書櫃上所擺放的書籍,即可了解對方的“興趣”。

要透視別人,首先要從什麼位置去透視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無論多麼敏銳的眼光,隻要與物體太接近,焦點便不容易調到合適的位置。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鏡頭就無法發揮它的功效,所以我們還是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事物比較恰當。

想看準別人的人,很容易忽視一些周圍的人。其實,別人同時也在觀察你!如果你忽略了這一點,隻顧觀察對方,那你一定會招致種種的失敗。

喜好談論別人的人,在他的言談舉止中,同時也在接受別人對他的觀察。人們從他批評別人的證據中,就可以大致看出他的人格。

透視別人像一把雙麵刃的刀,用得不好,自己也會受傷。還有一點要補充——如果情況特殊的話,也不必太注意別人的反透視了。假如你是一位領導,你同時要觀察好幾個部屬,但是正如前麵所說的,他們也正在設法了解你,觀察你。你隻有一雙眼睛,而對方卻有好幾雙眼睛。這時,如果你過分注意別人,那你就不能客觀地觀察他人。像這樣情況,隻要了解相互間的作用就行了,因為與其過分地關心,還不如聽其自然發展來得逍遙自在。現在就讓我們舉出一個較具代表性的故事來分析一下。

楚國有一個人,涉嫌犯罪,雖然宰相調查了三年,可是一直都不能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問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沒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產一定會被沒收,為什麼宰相一直沒有采取行動呢?”他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去試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辦這事。那個人見了宰相脫口就說:“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讓給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應了,就表示這個人有罪,但是宰相搖搖頭說:“不!這個人沒有罪,這幢房子不能讓給你。”當那個人要離開的時候,宰相暗叫一聲:“糟了!”肯定是那個人讓他來試探虛實的,宰相連忙問自己朋友,是不是受人之托來摸底的,那個人佯裝不知情,推說沒有。但實際上,宰相已經輸了一著,宰相一心盯著那個可能犯罪的人,卻沒能防衛他四處出擊,從另一個角度,終於讓他摸清事情的嚴重性到什麼程度了。

大多數觀察人的高手,他們以對方的外表、服裝及細微的動作為線索,巧妙地掌握對方的性格或生活狀況。就像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偵探,會注意對方為人所疏忽的“特征”。譬如,從對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繭,指頭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測該人從事案頭工作;又如看對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發出消毒藥水的臭味,則揣測是牙醫……

有經驗的推銷員或店員,通常是鑒別初次見麵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在日本發生的運鈔車被襲案件中,發現犯罪嫌疑人可疑跡象的東京證券公司某員工,就采用了表麵觀察的方法。

通過對一個人的氣質、個性、品格、學識、修養、閱曆、生活等方麵的綜合分析,可以從一個人的情緒活動特征上,看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舉動。

曆史上,就有透過齊桓公的舉止動作,被三個識人高手由表及裏3秒鍾看準的趣話。齊桓公上朝與管仲商討伐衛的事,退朝後回後宮。衛姬一望見國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衛君請罪。桓公問她什麼緣故,她說:“妾看見君王進來時,步伐高邁,神氣豪強,有討伐他國的心誌。看見妾後,臉色改變,一定是要討伐衛國。”第二天,桓公上朝,謙讓地引進管仲。管仲說:“君王取消伐衛的計劃了嗎?”桓公說:“仲公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君王上朝時,態度謙讓,語氣緩慢,看見微臣時麵露慚愧,微臣因此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