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喜怒哀樂,是通過臉部的活動來表達的。很少有人注意過人左右臉的變化並不是對稱的,表情先是由左臉開始的。
一位美國學者沃爾夫對人的麵部表情做了深入的研究後,他在論文中指出,人的臉部在表達情緒時,左邊要比右邊變化來得強烈。
論文發表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係三位心理學家隨即找了86個不同性格的人,進行了一係列實驗,結果證實了沃爾夫的論斷:人麵部表情左右不對稱,表情變化是通常先由左臉開始的。這是由於左臉是由大腦右半球所控製的緣故。大腦右半球通常和外界有著直接的聯係,不必通過言語作為媒介(言語是由左半球控製的),因而左臉的表情要比右臉來得快,來得強些。
這就是說,人的大腦分為兩半球,發自內心的感情通常由右腦控製,卻具體反映在左臉上;而左腦則專司理智性感情(即經過克製和偽裝的感情),然後反映在右臉上。因此左臉的表情多為真的,右臉的表情有可能是假的。若想知道對方的真實感情,必須強迫自己去觀察對方的左臉。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一時的秘笈,而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一部《三國演義》,讓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空城計”,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麵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式,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嫻於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操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裏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兩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著看似冒險之局,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6.氣質觀人法
一個人的氣質和他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氣質常常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方式,而行為又表現為與氣質相吻合的特征。辨別一個人的氣質,對於合理調配人的行為規範是有重要影響的。
氣色的變化還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態:“所以憂懼害怕的顏色大都是疲乏而放縱,熱燥上火的顏色大都是迷亂而汙穢;喜悅歡欣的顏色都是溫潤愉快,憤怒生氣的顏色都是嚴厲而明顯,嫉妒迷惑的顏色一般是冒昧而無常。一個人,當其說話特別高興而顏色和語言不符時,肯定是心中有事;如果其口氣嚴厲但顏色可以信賴時,肯定是這個人語言表達不是十分流暢敏捷;如果一句話未發便已怒容滿麵時,肯定是心中十分氣憤;將要說話而怒氣衝衝時,是控製不了的表現;所有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心理現象的外在表現,根本不可能掩飾得了,雖然企圖掩飾遮蓋,無奈人的顏色不聽話啊!”
“色”是一個人情緒的表現,“色”愉者其情歡,“色”沮者其情悲。也有不動聲色之人,需從其他角度來鑒別他們的情緒狀態。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但人確實與先天氣質有關係。要了解那些從娘胎裏給我們帶來的氣質特征,對照下列內容可以觀其大概。
1.躁鬱型
能與性格古怪、思維方法不一樣的人輕鬆往來;樂意為他人服務;聽到悲哀的話,立即為之感動;做事衝動,常辦錯事;常被他人稱為好好先生;遇事不冷靜思考,就立即采取行動;服從分配,領導叫幹啥就幹啥;對初次見麵的人很容易親近;能輕鬆地與人談笑,開玩笑;不古怪,不別扭。
2.積極型
剛毅勇敢,不輸他人;別人常想他是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重利,認為得利必有失;堅信自己的信念;善於自我解釋;經常積極、活躍地活動,與自己的心情好壞無關;動手能力強,自我傾向性強;不易接受他人意見;做事有恒心,失敗了不灰心,頑強奮鬥,堅持到底;不受他人情緒好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