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麵(1)(3 / 3)

曾國藩是根據什麼而做出了這樣準確的判斷呢?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對江注視良久,實際是在觀察江的“神”,並以此做出的推斷。

縱觀古今人物,身為團體領導人,惟有曾國藩留下了一套鑒別人才的非常係統的學問——《冰鑒》。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陳摶,都是鑒別人物的高手,但他們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遊於山水之間,過著神仙似的生活。而曾國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卻從未打算要歸隱山林。他祖父也是鼓勵他要竭盡血誠效忠朝廷的。

同“形”一樣,神也有神不足與神有餘之分。要區分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比如王安石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還有虱子,眼睛是眼白多於眼黑,這樣連一般人都討厭的人卻流芳百世。因此,以貌識人是基本功,以神識人才是真功夫,表現為灑然而清,或者為凝然而重,這都是好的,皆來自於內心的清明厚重,形與質的關係就是由神知心的理論根據。內心清明厚重,思維正確,大腦清醒,判斷正確。神清,是內心聰明智慧的表現,如果一清到底,光明澄澈,那麼這樣人的命運、事業也就是好的。如果神昏濁不明,內心的聰明智慧也沒有多少,或許可以製造一點無聊的笑料,卻不足以當用,這樣的人就不足為論了。

神有餘的表現是:眼光清瑩流轉,目不斜視,眉毛清秀尾長,容色澄澈如冰泉,清如一泓秋水。極目遠眺時,如秋日長空裏太陽照霜天;收目近觀時,如春回大地和風拂過鮮花。處理事務時,果斷剛毅,鎮定沉穩,臨危不亂,如猛虎踏步深山中;與眾人處時,和和融融,卻又不為眾人所淹沒,像鳳凰飛翔在雪原上,始終不失去嬌美和藝彩,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坐,穩如磐石;臥,靜如棲鳳;行,洋洋灑灑,緩緩如江水徐流;立,敦敦昂昂,氣勢如孤峰樹於平原。沉默靜養,氣定神閑,言不妄發,性不妄躁,喜怒不動心,榮辱不變節。世事糾紛錯於眼前,利色誘惑紛紜身畔,而守貞如玉,心靜如水。這樣的人動如脫兔,靜若處子,不為外物所動,既能得眾人的喜愛和欽佩,又有做大事的才力風範,自然前程遠大。

神不足的表現是:似醉非醉,頭腦昏濁不清;不愁似愁,經常憂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驚醒;不哭似哭,經常哭喪著一張臉;有嗔似嗔,不喜似喜,不驚似驚,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昏亂不定,容儀濁雜不清,驚惶恍惚的神情狀態;就像出現重大失誤,淒慘悲壯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帶著恐怖感。言語瑟縮寒滯,隱藏不定,卑躬自憐,有如女子遭人淩辱。麵色初時花豔,繼而暗淡無光;語言初時迅捷,繼而吞吐木訥。這樣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其事功前程自然可以預見。

熟知了神有餘與神不足的區別,就很容易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力、行動力、意誌力和思考力的強弱。前麵所列舉的各種表現猶如病狀,由病狀來判斷病情,再佐以驗血、照光等手段,病情就十拿九穩。由神察人心性才能也大抵如此。

察神也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除了觀察眼光清瑩昏濁外,還要結合他的舉止、言語,才不會有偏失。精神是貫穿人的生命始終、身體各部位的。有一種小女子,身材不高,卻渾身透著青春的活力,精力旺盛,思維敏捷,這是神有餘的一種表現。有許多矮個子偉人,也多是身小聲雄、神有餘的。神有餘,就有足夠充沛的精力來從事比他人多得多的工作和學習,因此,能做出超過常人的成就來。

3.以“鼻”察人心

人的鼻子有沒有身體語言,學者們看法不一,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

認為鼻子沒有身體語言的理由是,鼻子本身是不能動作的器官,就像耳朵一樣,因此,它們自身不能發出“姿勢”信息,也就不可能有身體語言。至於用手摸鼻子和摸耳朵所發出的信息,應歸為手的“語言”。

事實上,鼻子跟耳朵不同,耳朵確實不會動。就這一點,人不如有些動物,如狗遇到“風吹草動”,就豎起耳朵,這表明有“情況”。人的耳朵是“死”的,它隻能跟著頭動,而自己不會獨立地動。但鼻子則不然,它可以自己動。比如,人們都熟悉的“嗤之以鼻”這個詞,實際上是有動作的,也就是說,在發出“嗤”的聲音時,鼻子是往上提的,隻不過動作輕微,不易察覺,但輕微也是有動作的,也是能發出“瞧不起某人”這種信息的。

最近,有位研究身體語言的學者,為了弄清這個“鼻子”的“語言”問題,專門做了一次觀察“鼻語”的旅行。他去車站觀察,在碼頭觀察,到機場觀察。他旅行了一個星期,觀察了一個星期。由此得出兩點結論:

1.旅途中是身體語言最豐富的。因為各種地區、各種年齡、各種性別、各種性格的人彙集在一起,而且都是陌生人,語言交流很少,但心理活動又很多,所以,大量的心態都流露於身體語言。他說:“旅途是身體語言的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