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精、氣、神三者卻是看不見的。質藏於形內,又決定形的神韻風姿。中醫理論認為:形有助於養血,血有助於養氣,氣有助於養神。如果形體完備無損,血液就能夠流通(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血液流通無阻,氣就能順暢;氣一順暢,神就明清爽朗。因此說,形能養氣,氣能安神;氣不沉穩,思想就浮躁,心靜不下來。這種狀態下,人去辦事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精、氣、神、血的穩定性是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如果四者長時間浮躁不定,精力不能集中,做事效率低,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事業興衰可想而知,長此以往,命運的通達騫滯不言自明。反之,精、氣、神、血四者旺足,生命狀態奇佳,精力高度集中,處於亢奮狀態,可以激發體內潛能,超水平發揮,平常有五分能力,突然間會暴漲至七分、八分,事業自然會順利發達。成績平平的學生會考出高分,精神亢奮的運動員會做出驚人神技,原因就在於此。精神足與不足,影響到才能的發揮,從而決定事業的成敗和命運的好壞。
精神狀態良好,能調節激發體內潛能,靈感與超水平發揮就有實現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不足以解釋精神與一個人事業、命運好壞的關係,謹聊備一說,供參考。
氣沉不下來,就做不好事情。“神”與“精神”還不是一碼子事。神是一個人生命力、行動力、意誌力和思考力的綜合體現,是有質無形的東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麵部,尤其是在兩隻眼睛裏。人們看不到它的實體,卻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經由各種磨煉,神會發生變化,智慧、閱曆、才能和信心增長了,神也會更加明清精湛,豐厚純熟。
神是一種氣質性的東西,能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變化,可能來自於磨煉,也可能來自於陰陽的調合。老中醫給某些年輕病人開的藥方是提早結婚,有的人結婚後麵貌神態判若兩人,都是陽陰調合平衡的緣故。
後天的磨煉更為重要,也是才能、信心、智慧增長的源泉。生命力可以通過鍛煉和加強營養來增強,行動力是在處理事務中增長的,意誌力是需要不斷磨煉而更加堅強的,思考力在學習和應用中會一點一點成熟完善。四者是統一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意誌力能把生命力提高到極限,在生命力脆弱時頑強地拚搏,也能克服恐懼和無助感,提高行動力,幫助思考力找到正確的答案。思考力則能改善、提高行動力的準確性,而經由行動力的不斷實踐又有助於思考力的正確性。
總之,生命力是基礎,行動力是武器,意誌力是動因,思考力是統帥。
在它們的協調發展中,神就更加圓潤純熟。由於修養深淺的變化,有的人神光內斂(大才),有的人鋒芒畢露(中才),如果無神無光,則不足論了。
在考察人物的過程中,有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比較容易識別與自己同類、同級或比自己低的人才,而不同類型、比自己才高的人則判斷不準了,加上受個人好惡的幹擾,情人眼裏出西施,就造成眾多的識人錯誤。
學到相當程度,他的氣質與其他人就不同,仿佛若有光,這是神的一種表現。曆經風雨事變的考驗,氣質神態又有不同,這也是神的一種表現。神是藏於形之內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與眼睛的關係就像光與太陽。神通過眼睛外現出來,猶如光從太陽裏放射出來普照外物,但神是藏於目之中的,猶如光本身就存在於太陽內部一樣。
讀書讀進去了,那是一種氣功態。換句話說,讀書人長期在練氣功,氣質與常人也有不同。但他們中也有心懷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騙別人妻女財物聲名的不義之士,在文儒雅士、謙謙君子的文明麵紗掩蓋下,該如何識別呢?
主要通過眼睛察神,因為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關鍵看會不會鑒別。
江忠源是湘軍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將,他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見麵後,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很賞識江忠源的才華。江忠源告辭時,曾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離去,直到他走到門外(當時曾已官至二品,而江忠源隻是一個讀書人)。後來曾國藩對左右人說:“這個人將來會立名天下,可惜會悲壯慘節而死。”
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後,江忠源帶領所辦團練進駐廣西,奔赴廣西副都統烏蘭泰帳下,準備狙擊節節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後,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旁人認為曾的舉動是“愛人以德”,不願江忠源以文員奪武弁之製,但是否與他認為江忠源“當會悲壯慘節而死”有關呢?可惜曾國藩在書信、日記中都未提及此事。
江忠源與太平軍的第一次作戰大功告成,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重創太平軍,太平軍的南王馮雲山犧牲。江忠源因此以善帶兵而名聞朝廷。後來江忠源累積軍功,由七品知縣迅速升任安徽巡撫。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石達開迎戰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力竭後,溺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