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和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所有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隻專心致誌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用心不專是生活中的大忌。一事無成是人常常用心不專的惡果。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無論做什麼都難以專心致誌,他們做任何事都不能竭盡全力。於是就像鑿井,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開鑿了許多淺井,卻不會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來開鑿一口深井。所以,他們最終喝不到甘甜的井水。
拿破侖·希爾曾說:“成功的人心中充滿的是他生命中最渴望的東西。你想什麼想得最多,並付諸行動,就會得到這個結果。如果長期專注於某事,它就會成為你精神中的一部分。”
在荷蘭,一個剛初中畢業的青年農民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門的工作。他在門衛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也沒有再換過工作。
也許是工作太清閑,他又太年輕,得打發時間。他選擇了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當自己的業餘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鍥而不舍,最後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的都要高。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從此,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來是高深莫測的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拜會過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胡克,他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個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細節的完善,終於他在細節裏看到了他的上帝,看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
萬·列文胡克一生磨一鏡,正因為他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因此獲得了成功。他的成功正好印證了美國潛能大師博恩·崔西的那句名言:“成功等於目標,其他的一切都是這句話的注解。”
主動地提出要求
你要推銷的第一個對象就是你自己,連自己都推銷不出去的人,又怎麼有機會讓別人賞識你呢?
古時候就有“毛遂自薦”,在這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價值,也越來越懂得如何表現自己的價值。如果你始終“藏而不露”,不敢表現自己,一直在那裏默默地耕耘,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恐怕也會被埋沒。
所以,當有機會表現自己時,千萬不要靜坐在那裏等伯樂來發現你;也不要故作謙遜姿態,把屬於自己的機會假意推讓給別人,因為你如果不主動推銷自己、展現自己,別人又怎麼能了解你、認識你呢?
在一家很大的技術公司裏,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博士,以為自己就是所在團隊管理者的完美人選——盡管這個職位是向整個團隊敞開的。他非常耐心地等了兩個多月,期盼著得任此職。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板從外麵選了一個同樣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團隊。
這位博士感到震驚而又憤憤不平,就去對他的老板說:“為什麼你不能把那個職位交給我呢?我才是最理想的人選!”
老板困惑地看著他回答說:“是啊,你是很理想啊,但是你也知道,兩個多月來我一直在物色合適的人選。你從來就沒有對我說起過你想擔任這個職位,所以我以為你根本就不想得到它!”
一位獨立經營的企業主,同其他一些獨立經營的業主一起結成了一個聯盟,他希望自己年底就能在聯盟組織中取得一定的地位。過了幾個月,他的目標沒有很大的進展。相反,他的一個合作夥伴卻因取得了那個地位而走上了講台接受大家的祝賀。這令他感到很失望。
後來,他在對聯盟負責人評論此事時說,他早就有意於這一職位。
負責人感到很驚訝,大聲地說道:“但是你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要是你早點兒對我說,我肯定會幫你去爭取的!”
上文中的博士生和企業主由於沒有主動提出要求,因此失去了自己向往的職位。在我們周圍也不乏許多羞於自薦的人,他們之所以一輩子失敗,主要緣於不敢主動提出要求,而在坐等伯樂的過程中失去了大好機會。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推銷員。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你都是在推銷你自己,推銷你的才能、你的知識等。
不管你的事業進展如何,積極著眼於目前實實在在的工作肯定沒錯,但是光有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而不懂得表現也是可悲的,這會使你白白喪失許多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