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3)(1 / 3)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普遍原理,順境與逆境作為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一方麵,順與逆、成功與失敗、幸運與不幸,又是統一的。一方麵,順與逆、成功與失敗、幸運與不幸,無疑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因而是對立的;但另一方麵,它們又是統一的。首先,它們是互相依存的,沒有順就無所謂逆,沒有成功就無所謂失敗,沒有幸運就無所謂不幸,反之亦然,其次,它們還是互相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順利、成功、幸福中包含著或掩蓋著不利、失敗、不幸的因素和傾向,因而順境能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逆境,所謂“福兮,禍之所伏”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反之,不利、失敗、不幸中也包含著或掩蓋著順利、成功、幸運的因素和傾向,因而逆境能在一定件下轉化為順境。所謂“禍兮,福之所倚”、“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順境和逆境的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特別是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法,為我們在人生實踐中正確認識和對待順境與逆境,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根據。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順境,要經得起順境的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個人有效的主觀努力,加上有利的客觀條件或良好的機遇就能迎來人生的順境。身處順境,事業進展順利,成功接踵而至,這無疑是好事,也是人們所希求的。但是,人在順境時也容易被勝利和成功衝昏頭腦,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如果人們因為成功和幸運而驕傲起來,以至忘乎所以,隨意妄為,就會違背客觀規律而導致失敗和不幸,從而使順境轉化為逆境。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李立三和王明左傾路線造成的惡果都是發生在革命形勢好轉、順利的時候,都與左傾路線的推行者被革命過程中一時取得的勝利衝昏頭腦而錯估形勢、主觀蠻幹有關。建國以來,我們也多次吃過在成功麵前頭腦發熱的虧。就個人來說,被成績和榮譽衝昏頭腦而由順境轉入逆境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前些年有的改革家在報紙上有名、廣播裏有聲的成功和榮譽麵前,忘乎所以而導致的嚴重失敗就是很好的證明。可見,人生的順境雖然很好,但它無疑也是對人的一種考驗。要防止順境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在身處順境時,要清醒地認識到順境的保持是有條件的,弄得不好就會向逆境轉化,因而要居安思危,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保持頭腦冷靜,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做到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爭取更大的成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身處順境的情況下更多更好地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從而創造出更高的人生價值。

其次,我們更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逆境,經受住逆境的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因為被成功和勝利衝昏頭腦而導致失敗,從而遭遇逆境以外,還可因為代表弱小的新生事物一時不能戰勝強大的社會保守勢力或敵對勢力而陷入逆境;也可因為從事一項嶄新的或複雜艱巨的事業而缺乏經驗,或一時未能正確地把握客觀規律,從而導致暫時的失敗或逆境的出現;此外,某種一時不可抗拒的不利情況(如天災、人禍)的發生,也容易使人身處逆境。這說明,在人生的旅途中,逆境是可以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逆境。逆境對人的考驗更是嚴峻的。一個人在身處逆境時如果不懂得逆中有順、逆境可以向順境轉化的辯證法,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而悲觀喪氣,心灰意冷,或隻知怨天尤人,不思奮起,就會在逆境中沉淪下去,一蹶不振,喪失其人生應有價值。這無疑是十分可悲的。但是,如果懂得逆與順的辯證法,其結局就不可能是這樣。身處逆境固然不能說是好事,但也並非無積極意義。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孟子就已清楚地認識到,苦惱、勞累、饑餓、窮困、失敗等等人生的逆境,對人具有“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激勵其心誌,堅韌其性情,增加其能力)的作用(見《孟子·告子下》)。逆境可以磨練和激勵人的意誌,增長人的才幹,這是為古今中外的許多事實所證明的。麵對逆境必須采取正確的人生態度:要懂得逆與順的辯證法,要在挫折、失敗、不幸的逆境中看到順利、成功、幸運的因素和希望。要做到既不怨天尤人,也不灰心喪氣,而是冷靜地總結經驗教訓,與命運抗爭,奮力拚搏,百折不撓,正確而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使逆境轉化為順境,從挫折和失敗中爭取勝利的成功,從不幸中贏來幸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經受住逆境的考驗,從而避免在逆境中沉淪,使我們的人生在逆境的磨煉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創造出更加寶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