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請了一個室內裝璜師,替我配置一套窗簾。等到他把賬單送來,我嚇了一跳。
幾天後,有位朋友來我家,看到那套窗簾,提到價錢,幸災樂禍的說:“什麼……那太不象話了,恐怕你自己不小心,受了人家的騙吧!”
真有這回事?是的,她說的都是真話,可是人們就是不願意聽到這類的實話。所以,我竭力的替自己辯護。我這樣說,價錢昂貴的東西,總是好的。
第二天,另外有一個朋友到我家,她對那套窗簾,誠懇的加以讚賞。並且她還表示,希望自己有一套那樣的窗簾。我聽到這話後,跟昨天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我說:“說實在的,我配製這套窗簾,價錢太貴了,我現在有點後悔。”
當我們有錯誤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能給我們承認的機會,我們會非常的感激;不用對方說,極自然地我們就承認了。如果有人硬把不合胃口的事實,往我們的喉嚨塞下去,我們是無法接受下來的。
美國內戰時,一位極著名的輿論家“格利雷”,跟林肯的政見不合,他以為他那運用嘲笑、話罵的爭辯方法,可以讓林肯接受他的意見,能使對方屈服。他連續不斷的攻擊林肯,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就是在林肯被刺的那天晚上,他還寫了一篇粗魯、刻薄,嘲弄林肯的文章。
這些苛刻的攻擊,能使林肯屈服?不,永遠不能。
如果你想要知道,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管理你自己,又如何改善你的人性、品格,你可以看一部《富蘭克林自傳》。這是一部有趣味的傳記,也是一部美國文學名著。
在這部自傳中,富蘭克林指出,他如何改過他自已好辯的惡習,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一個最能幹,和藹,善於外交的人物。
當富蘭克林還是一個經常犯錯的年輕人時一天,一位教友會裏的老教友,把他叫到一邊,結結實實的把他訓了一頓。
“朋”這位老教友叫富蘭克林的名字:“你太不應該了。你打擊跟你意見不合的人。現在已沒有任何人會理你的意見。你的朋友發覺你不在場時,他們會獲得更多的快樂。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致再也不會有人,告訴你任何事情……其實,你除了現在極有限度的智識外,不會再知道其它更多了。”
據我所知,富蘭克林之所以能成功,那是要歸功於那位老教友尖銳有力的教訓。那時富蘭克林的年紀已不小,有足夠的聰明來領悟其中的真理。他已深深知道,如果不痛改前非,將會遭到社會所唾棄。所以他把自己過去所不切符實際的人生觀,完全改了過來。
富蘭克林這樣說:“我替自己訂了一項規則,我不讓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不固執肯定自己的見解……凡有肯定含意的字句,就像‘當然的’,‘無疑的’等話,我都改用‘我推斷’,‘我揣測’,或者是‘我想象’等話來替代。當別人肯定的指出我的錯誤時,我放棄立刻就向對方反駁的意念,而是作婉轉的回答……在某一種情形下,他所指的情形是對的,但是現在可能有點不同。
不久,我就感覺到,由於我態度改變所獲得的益處……我參與任何一處談話的時候,感到更融洽,更愉快了。我謙衝的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會快速的接受,很少有反對的。當我給人們指出我的錯誤時,我並不感到懊惱。在我‘對’的時候,我更容易勸阻他們放棄他們的錯誤,接受我的見解。
這種做法,起先我嚐試時,‘自我’很激烈的趨向敵對和反抗,後來很自然地形成習慣了。在過去五十年中,可能已沒有人聽我說出一句武斷的話來。在我想來,那是由於這種習慣的養成,使我每次當我提出一項建議時,得到人們熱烈的支持。我不善於演講,沒有口才,用字艱澀,說出來的話也不得體,可是大部份有關我的見解,都能獲得人們的讚同。”
富蘭克林的方法,用在商業上又如何?我們可以舉出兩個例子:
紐約自由街一百一十四號的瑪霍尼,出售煤油業特用的設備。長島一位老主顧,向他訂製一批貨。那批貨的製造圖樣已呈請批準,機件已在開始製造中。可是一件不幸的事忽然發生了。
這位買主跟他的朋友們談到這件事,那些朋友們提出了多種的見解和主意,有的說太寬太短,有的說這個那個,他聽朋友們這樣講,頓時感到煩燥不安起來。這買主立即打了個電話給瑪霍尼,他說絕對拒絕接受那批正在製造中的機件設備。
瑪霍尼先生說出當時情形:“我很細心的查看,發現我們並沒有錯誤……我知道這是他和他的朋友們,不清楚這些機件的過程。可是,如果我直率的說出那些話來,那不但不恰當,反而對這項業務的進展非常危險。所以我去了一趟長島……我剛進他辦公室,他馬上從座椅上跳了起來,指著我聲色俱厲,要跟我打架似的。最後他說:‘現在你打算怎麼辦?’
我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有什麼打算,我都可以照辦不誤。我對他這樣說:‘你是出錢的人,當然要給你所適用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請你再給我一張圖樣……雖然由於進行這項工作,我們已花去兩千元。我情願犧牲兩千元,把進行中的那些工作取消,重新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