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達的香港地區,貧窮問題也相當突出。根據香港社會保障學會的勞動收入統計,1996年全港有85萬人屬於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3.4%,其中,約有64萬人處於赤貧狀況;1986—1996年的10年間,香港收入最少的1/5家庭的收入增加僅為400港元,而收入最高的1/5家庭則超過8000港元,後者是前者的20倍;1996年香港地區的基尼係數為0.518,而1971年僅為0.43。這些表明香港地區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貧困人口曾經占世界貧困人口總量的20%,但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與發展,貧困人口在大幅度減少,貧困程度也在不斷減輕,從而使這種局麵發生了根本變化。以鄉村貧困人口為例,1978年時尚有2.5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中,經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改革,到1985年時鄉村赤貧人口減少到1.25億人;又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規模扶貧開發,1998年已下降到4200萬人,鄉村赤貧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了4.6%。
通過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首先,貧困問題不是一國或一地區獨有的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因此,擺脫貧困不隻是中國政府麵臨的重要任務,而且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和眾多發達國家乃至許多國際組織共同的奮鬥目標和重要任務。
其次,貧困問題不隻是一個曆史問題,也不隻是現階段的社會問題,而是未來時期還會長期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或許可以按預定的計劃消滅貧困地區,卻無法按照預定計劃去消滅貧困人口。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想真正解決貧困問題,需要通過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再次,在許多發達國家貧困問題依然嚴重、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仍在惡化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的貧困問題卻正在快速緩解,這主要應歸功於中國政府20多年來為反貧困所做的艱巨努力及反貧困政策的效能。但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現實所給予的啟示,卻表明中國未來時期的反貧困任務依然十分繁重,政府麵對這一社會問題不能有絲毫鬆懈。
教育救助是終結貧困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我國貧困家庭麵臨子女教育經費拮據,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期望與職業期望不高,失業率高和職業穩定性差等問題。調查顯示,21.7%的貧困家庭對各項教育救助政策都不了解,不懂得爭取政策支持。由於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社會地位低,貧困在這些家庭間出現了代際轉移傾向。要使人們免於依賴福利,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其生存能力。從社會資源分配的優先性角度考慮,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貧困家庭向上流動的唯一機會。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出發,貧困家庭“脫貧”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青少年的人力資本如學曆、職業訓練,以使其做好就業準備,並為將來取得良好的職業生涯創造條件。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教育都是降低貧窮、創造財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項社會事業。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高低,是決定區域競爭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俗話說:“治窮先治愚”,隻有讓每一個適齡少年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才會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為脫貧致富增添內在的動力,並進而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然而教育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貧困家庭的子女難以完成學業,甚至不能接受義務教育。教育救助就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的這種社會現象而產生的。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問題研究主要關注貧困一般理論、農村貧困和區域研究。對貧困學生的研究隻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所涉及,但研究廣度和深度遠遠不足。本研究以湖南省為例,具體從轉型期城鄉貧困的社會空間研究入手,就轉型期貧困生的結構特征、社會歸因以及產生機製進行係統研究,試圖構建中國轉型期貧困生的教育救助體係的基本理論框架。
第一,我國關於貧困生救助的政策、法律規範。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是體現國家教育意誌的政策法規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少年享有免繳學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少年就學享有酌情減免雜費和獲得國家、政府給予助學金的權利。”《教育法》第19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第10條規定:“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200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開展經常性助學活動的意見》。200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製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明確要求:“到2007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家庭經濟貧困的中小學生能否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成為鞏固“普九”成果的難點。他們能否接受義務教育,能否順利地完成學業,既關係到他們能否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的公民,也關係到他們及其家庭能否擺脫貧困。
第二,我國社會轉型期的貧困問題。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裏,社會轉型給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中國提供了發展的動力。社會轉型的過程,也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型、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轉型、從倫理型社會向法理型社會轉型的過程。但是,在這一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也同時麵臨著一係列新出現的經濟、社會等方麵的問題。如宏觀經濟效益偏低,國有企業整體效率和活動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而且還出現下降趨勢;失業、收入分配不公、通貨緊縮、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日漸突出;社會變動和某些特殊社會解組現象的出現,如人口流動加速、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打破、中產階級階層的崛起、貧富差異擴大。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我國社會轉型期貧困問題的出現。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問題,從本質上分析,主要是處於相對貧困狀態。2004年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調查課題組滿懷希望奔赴全國16個省市進行調查研究,曆時數月。結果發現農民負擔沉重,鄉村學校校舍簡陋破舊,縣鄉九年義務教育達標後債台高築。該課題組組長潘雲良教授說:“我們失望了,農村的教育,尤其是落後地區的教育狀況可用‘凋敝’這個詞來形容”。他們所看到的情景與“普九”驗收的結果大相徑庭。正值繁忙而緊張的期末學習階段,隨處可見一些少年在村中閑逛或做農活,根本未完成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這些中途輟學的未成年人有16%的是因家庭貧困而致。根據原中共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的報告,在當地,一個小學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每年要交的各種費用平均達到600元,初中生平均1200元。在農民人均收入隻有2000多元的情況下,“義務教育”對於許多農民和農家子女來說,的確成了難以享受的“奢侈品”。這也正是許多農村少年兒童被迫失學的重要原因。
第三,湖南省貧困生救助教育需求。我國於1986年4月12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並於同年7月1日起實施。2000年國家宣布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湖南省從1984年起實行普及初等教育,1993年實行普及義務教育評估驗收製度。這些年來,特別是實行農村稅費改革以來,盡管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經費來源渠道也拓寬了;也盡管建立了成本分擔機製,向學生收取課本費、學雜費來發展基礎教育事業;也盡管考慮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並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製”,但由於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還不是免費教育,就世紀之交所出台的收費標準對經濟困難家庭來說也無力支付。據2002年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全省有51個縣(市、區)初中輟學率超過3%,其中12個縣(市、區)超過10%,少數鄉鎮初中輟學率甚至高過20%。據初步統計,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年輟學人數達50萬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因貧輟學。2004年,湖南省義務教育階段有60萬特困學生亟須救助。這很明顯就是適齡兒童少年進不進得來,留不留得住的問題。他們能否接受和完成義務教育,關係到能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能否體現教育公平,關係到能否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對鞏固提高“普九”成果來說,這是頭等大事。據2005年統計,湖南省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經費需求為5.7億元,中央提供免費教科書經費為1.77億元,地方政府需籌措“一免一補”資金達4億元,資金缺口很大。另外中央和省級財政性助學資金受益麵太小,除38個國貧縣、省貧縣受益,全省尚有近3/4的縣(市、區)沒有享受中央和省級財政性經費的補助。2006年,我省隻有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和益陽市的沅江縣13個縣(市、區)進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試點,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全免學雜費。
二、研究的意義
貧困一直是一個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嚴重社會問題,受到全球性廣泛關注。各國政府也在解決貧困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我國由於急劇的社會轉型,導致了收入差距擴大,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貧困人口。目前由政府直接救濟的城市低保人數約1985萬。貧窮的現象對貧困者本人及其家庭有著十分消極的影響,也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體現為“利益相對受損”(如失業、下崗、待業等)的特征,因此難免會出現他們對剝奪其利益的群體的敵視和仇視心理,社會也因此潛伏著衝突的危險。黨的“十六大”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行了係統部署,特別十六屆六中全會頒發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對關注弱勢群體和解決貧困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密切黨和群眾血肉聯係、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關心群眾生活、解決好家庭困難群眾子女入學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並要把它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湖南省作為中部農業大省,,正在全麵向小康社會邁進,人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是我們也看到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社會變遷是急劇的,尤其表現在社會分層結構的迅速嬗變,使得貧困人口由原來的隱蔽狀態開始凸現出來,成為湖南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的隱患因素。湖南省從2000年開始為全省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到2007年,已累計投入資金5.97億元。出台了一係列針對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的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製定了《湖南省中小學助學工作暫行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初步構築起了適應湖南教育發展要求的教育救助體係。
可見,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關注貧困生問題的解決,並強調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體現教育公正與平等。因此如何認識貧困生問題,了解和掌握貧困生的教育需求,評估現行教育救助政策運行效率,尋求切實可行的救助方式,全麵構築和諧社會教育救助體係,是當前麵臨的一個十分緊迫和重要的理論課題和現實課題。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救助研究,一方麵對於豐富和發展社會學中的社會群體、社會分層、貧困問題的理論,拓寬其研究視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保障模式理論,倡導關注弱勢群體,實現教育公平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另一方麵,對於切實解決貧困生的就學困難,進一步完善教育救助製度和政策,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順利進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概括起來,進行貧困生與教育救助研究具有如下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貧困生與教育救助研究”是“教育財政投入體製研究”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它是和教師工資、基建經費、公用經費並列的教育投入體製中的一個重要分析因素,同時又和前三者有所區別,它不僅僅是經費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對貧困生進行教育救助,使貧困生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是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責之一。
2.建立健全貧困生教育救助製度,無論是對於“普九”的鞏固與提高、對於實現教育的公平性還是對實現全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都有著重要意義。
3.目前湖南省究竟有多少貧困生需要救助?有多少貧困生得到了救助?各市(州)目前的救助金來源是什麼?各市(州)究竟建立什麼樣的貧困生教育救助製度才更合理?一言蔽之,把湖南省貧困生教育救助的現狀盡力地歸納、總結、弄清楚,對於實現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建設教育強省的戰略目標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