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夠通過努力得到的一種滿足是從父母的監護下解脫出來。如果孩子持續不斷地承擔責任,家長會毫不擔心地賦予他們更多責任,這樣,孩子的成長就更迅速。
在人格類型發展和成長出現向下運行的螺旋型的孩子中,他們不承擔任何責任,其成長的前景是令人擔憂的。很多患神經機能病的成人是因為童年的溺愛,而非童年的創傷。內疚感和無能感完全是失敗感發展的邏輯後果。在人格發展能夠並且應該充分發展而沒有得到充分的人群中,發展的缺陷不能歸咎於“不是自己過錯”的童年經曆。這些人應該通過發展自身的動力來驅動發展的過程。如果情感告訴自己,他們應該做得更好,那麼,內疚感就會是這一動力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迫使他們努力找出應該作什麼,並且督促他們堅持下去。
不幸的是,內心對需要作出努力的抵觸與需要作出的努力是成正比的。人格類型發展良好的人發現,注意到內疚感和錯誤行為的警示信號,並且改正自己的行為並不困難,因為他們的感知和判斷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了。人格類型發展具有嚴重缺陷的人,特別是具有判斷缺陷的人,就會馬上作出抵觸反應,抵觸不僅是針對需要作出努力的要求,更包括抵觸對需要作出努力的事實的承認。
常見的辯解包括,“再努力也沒用,因為我無法根據所要求的來做事”,這種觀點包含了情感的劣勢和無能的身體狀況,例如出現嚴重的歇斯底裏盲目或麻木。“需要做的事不值得去做”,這種態度包括將教育看作是廢話,做事的方式看作是作秀,將工作的人看作是傻瓜。“我按照要求做了,但是被欺騙了,我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東西”,持這種看法的人會認為老師是有偏見的,同伴是拉幫結派的,教練根本不給自己機會,老板重用親信,體製是不公平的。
這樣的辯護會妨礙對問題的有效處理,因為它們阻礙了必要的第一步:即認識到自己或許真的做錯了事情。如果讓辯解成為習慣,這種人就會放棄努力,墮落到向下運行的螺旋型中。
但是,可以讓孩子從一開始就相信,滿足感可以並且必須通過努力得到。家庭和學校應該讓孩子經曆這樣的過程:很好地做某些特定的事情,然後得到自己希望的滿足感。因為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有不同的天資和需求,其所做的特定的事情和所希望的滿足感是不相同的。
有的學校取消孩子的日常操行記錄,因為擔心會傷害成績差的孩子的情感,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要促進孩子人格類型的發展,學校不應該放棄對優秀成績的表彰,但應該將表彰擴大到對其他方麵表現出的優秀,特別是不依賴直覺的優秀表現。
一位6歲孩子的母親也得出相同的結論,並且別出心裁地進行了實施。她發現,如果希望她兒子今後具備優秀素質,那就得從一開始就抓緊培養。她選擇了堅韌。她兒子對堅韌毫無興趣,但喜歡果汁軟糖。於是,當他“一天做得不錯”,會得到兩顆軟糖,“一天做得很不錯”,會得到3顆軟糖,如果有特殊表現,會得到4顆軟糖。最初,母親是他的裁判,後來,軟糖的獎勵足夠激勵孩子關注和分辨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區別。他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成為他做任何事的一個部分,並因其獨立性受到他人讚揚。人格類型的發展可以在任何孩子通過努力做得不錯的事情上得到促進。榮格認為,如果他們學會了栽種白菜的方法,他們就在這一點上表現出優秀。優秀不一定是競爭性的,但孩子努力超越從前的表現除外,美德不需要對自己進行獎勵。努力獲得的滿足感可以是任何給孩子帶來最強烈的激勵的東西,例如,對感覺型孩子,可以是額外的高興和擁有,直覺型孩子可以是特殊的自由和機會,思考型孩子可以是新的自尊和權威,情感型的孩子是更多的讚揚和友誼。
每當孩子努力獲得了滿足感,他們就在螺旋型向上的發展中前進了一步。在做某事中付出的努力涉及到感知和判斷的使用,讓孩子處理今後的問題具有了更好的經驗,通過努力獲得的每一個滿足感會增強孩子的信念:就是付出努力終會有回報。當孩子成長進入成人的真實世界後,每一種帶來滿足感的事情都必須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而他們已經為付出這些努力作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