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直覺偏好也會在很早的年齡就顯示出來。感覺型的孩子對“是什麼”入迷,直覺型的孩子對“不是什麼”入迷,至少對“目前還不是什麼”入迷。“小人國的人還沒有去過那裏”是典型的直覺型概念。幻想劇、童話、小說、令人著迷的新詞彙,它們所伴隨的是似懂非懂的意義為未來帶來了快樂,它們滿足了直覺型孩子的好奇和願望。但如果直覺型孩子出生在講究事實的家庭,沒有時間閱讀書籍,除了現實外沒有關於世界的談話交流,這些孩子最終的發展是不完全的。
感覺型的孩子對事實非常偏好。他們從模仿父母的“真實的”烹調或小修小補中得到滿足,並且不厭其煩地對可以接觸和處理的事物感興趣,不停地拆卸和安裝玩具,但對顯得是僅在詞彙和其他符號中存在的事物不感興趣。感覺型的孩子在明白了母牛不可能跳到月球去後,會認為《鵝大媽童謠集》很愚蠢。
當孩子進入7年級學習,他們的人格類型就可以用人格類型指數表進行比較準確地測量。從這時起,我們可以通過人格類型指數表的兩分效度法,對一個群體的主要人格類型發展的程度作出大致的衡量。每一標準被分作了相等的兩部分,然後對從兩部分中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反應越是一致地受到人格類型的製約,就越表明兩部分的統一性,效度也越高。
盡管目前還沒有判斷成熟程度的直接標準,但兩分效度法能夠反映測試者大致的人格類型發展程度,可使用來比較人格類型發展與成熟程度的間接指數的關係。該方法被使用在了學生水平相差很大的三所中學的抽樣調查中。成熟程度是決定成績的重要因素,三所中學的抽樣調查代表了成熟的三種程度。三所中學被抽樣調查的三個群體都有超過平均值的智商指數,另外,在外傾和內傾,判斷與感知上,所得到的數據也顯示了他們與準備考大學的高三學生相同的可信度,這表明了這些初中學生的外傾和內傾偏好,判斷與感知偏好與準備考大學的高三學生一樣,也已經確定了。
在感覺和直覺型、思考與情感型上,被抽樣調查的三個群體的可信度出現有趣的差異。第一個群體是潛在的準備將來考大學的初一學生,智商指數超過107,其在感覺和直覺型,思考與情感型上的可信度低於準備考大學的高三學生。這說明,初一學生的感知和判斷精神活動過程沒有高三學生發展充分,那正是他們五年後才需要達到的程度。
第二和第三個群體智商指數更高。第二個群體包括初一到初三的有天資的學生(智商指數為120或更高),成績優秀。其在感覺和直覺型,思考與情感型上的可信度與準備考大學的高三學生相同。這說明,他們的感知和判斷精神活動過程出現了早期發展。
另一個解釋是,第二個群體在感覺和直覺型,思考與情感型上的可信度高,是因為其智商指數高,但第三個群體的分析否定了這一假設。第三個群體包括初二的學生,智商指數為120或更高,但成績不理想。其在思考與情感型上的可信度非常低,比由準備將來考大學的初一學生構成的第一群體低得多。在思考與情感型上的可信度非常低這一事實表明,判斷精神活動過程發展的不成熟,即判斷缺陷。
感知和判斷精神活動過程的發展比單純的態度的發展更困難,判斷又是成長中最困難的部分,這些是合乎情理的。第一個群體是初一學生,其感知和判斷精神活動過程的發展達到了他們的年齡應該達到的程度。第二個群體包括有天資的學生,他們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標準學業測試中獲得高分,表現出比正常和成熟的感知和判斷精神活動過程更高的程度,這一結果並非單純地是高智商的表現,而是因為出色地實現了多種要求。第三個群體包括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他們未能達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這些要求,所以表現出低於正常的成熟程度。
上述研究表明,人格類型指數的兩分法對感覺和直覺型,思考與情感型分析的可信度,當該方法作為群體的感知和判斷的正常成熟程度的衡量標準時,也可以使用來確定哪些課程和教學方法更能夠有助於成長。
上述研究還表明,在有效率的人群和無效率的人群的人格類型的發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並且,這些差異在七年級的學生中間就可以得到檢查和驗證。
後麵的章節將繼續討論差異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