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時時處處都要抱著理解的態度,特別是針對老師的一些過激行為。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學生因為寫錯了17個生字而被老師懲罰倒立30分鍾,此後幾天一直覺得頭疼、惡心,經常嘔吐,但是他卻沒有做任何反抗,也沒對父母說,因為他害怕老師和父母會加倍懲罰他。後來,他的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本來活潑的人卻不喜歡出去玩了,甚至很少找夥伴玩,總是在家裏待著,似乎整個人都蔫了。

像這樣的師生之間的矛盾極端化的現象也不少,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老師以惡毒、譏諷的語言辱罵你,或施以拳腳教訓你時,你應該義正詞嚴地指出這是侵權行為,要求老師賠禮道歉,不要害怕打擊報複。如果老師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你最好能原諒老師,因為畢竟有時老師的很多做法都是為你好,盡管做法是不對的。如果老師依舊變本加厲地繼續傷害你,你要及時向父母、校方領導或者你信得過的人控告老師的行為,請求他們幫助你。如果學校對你所反映的情況不予理睬,甚至包庇、縱容,你可以向當地的法律機構反映,也可以撥打投訴熱線電話,求得幫助和自持。

與異性交往的藝術

人類社會是由男女兩性組成的一個自然整體。異性間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異性進行交往,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任何人,無論其尊卑、長幼,都需要存在某種形式的異性交往,隻不過不同的人交往形式不同罷了。

一、為什麼要進行異性交往

青年男女之間能否有正常的交往?千百年來,這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國度裏卻時常引起爭論。古代,“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的信條就成了男女間交往的桎梏,在封建禮教下,異性間別說交往,就是連起碼的正常接觸也無從談起。

當一種觀念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積澱於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之後,就會對社會成員產生一種無形的製約力量,盡管這種力量極其陳腐,但它卻相當頑固地壓抑著新觀念的形成。魯迅曾在諷刺“道德君子”時說過,“見一封信,疑心就是情書了;聞一聲笑,以為是懷春了;隻要男人來訪,就是情夫。為什麼上公園呢,總該是赴密約。”現在,大家讀魯迅這句話,可能是置之一笑,以為這種現象已不複存在,其實不然。即使在今天的社會曆史條件下,我們也還會聽到有關異性間交往的無理非議和隔絕現象。

異性交往,無論是從心理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有重要意義。

異性交往有助於健康的性心理的形成。性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研究表明,人從12歲到13歲開始,便從性意識未形成期進入了青春期。隨著生理上一係列變化,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帶來了心理上的劇變。人在這個時期異性交往的主要特征是從“兩小無猜”轉變為“異性疏遠”。那種“郎騎木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的天真狀態被對性的羞怯、不安、害怕甚至反感的心理所代替。異性之間不好意思在一起,甚至遠遠地避開。心理學上稱這個時間為性反感期。進入青春中期以後,隨著性意識的發展,男女青年對待異性的態度開始轉變,從彼此反感、疏遠到彼此吸引、親近。但是,這個時期的異性交往存在著很不正常的現象,盡管他們對異性的心理需求很強烈,可開始往往仍在表麵上對異性顯得冷漠而矜持,男女間的界限仍很明顯。

異性間存在的種種問題,無論是對異性間交往的順利發展,還是對青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因為,人進入青春期後,會自然產生對異性的好奇、神秘和向往的感覺。這種心理變化是正常的。青年男女通過健康的交往活動,增進相互了解,認識到男女之間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破除神秘感,使對異性的好奇、神秘和向往,轉變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相互關心、幫助和體貼,進而提高對性的道德價值的認識,從而結成異性間的友誼。而限製或隔斷異性間交往的客觀結果往往恰恰相反,正常的異性交往心理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形成變態心理。愈是壓抑,愈會加深對異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也就會以更強烈的欲望去探求,甚至以不正當的方式滿足正常需求。現實生活中,由於缺乏正常的異性交往活動和恰當的教育引導,許多青年人不了解自己的生理特點,以至於對自己心中萌生的希望接近異性、與異性交往的念頭感到內疚和羞愧,或對別人希望與自己交往的表示存有戒心,認為異性之間交往就是談情說愛,就是不正經等等。其實,正常自然大方的男女社交活動,能使青年人更好地適應和參加社會生活,健康地發展起各項積極的個性心理素質。

異性交往,有助於相互間友好坦誠的合作。異性交往對於人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正常展開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同學和同事中,男的自成一堆,女的自成一團,“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必然會構成學習和生活的障礙。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有心理上的“異性效應”。青年人對異性的向往,大量的並不表現為對愛的渴望,而是求得心理上的接近。比如,有男女同學共同參加的活動,比較男女同學各自進行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參加者表現得也更積極,更出色一些。因此說,異性間的關懷,能有效激起參加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工作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更顯著,生活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