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青少年教育做法種種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青年一代的素質與能力。在今天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裏,如何讓年輕一代健康成長,勇敢地承擔重任,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加強素質教育,磨煉堅強意誌,提高應付挫折的耐受力便是其中重要的方麵。下文將列舉一些國家在這方麵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並能從中借鑒有益的東西。
一、日本教法簡介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迅速崛起可以說是一個世界奇跡。它資源貧乏,人口眾多,又飽經戰爭的創傷,然而十幾年間卻一躍而成為世界的經濟大國,其間,教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日本的教育,不單單是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與提高,更重要的是對人的精神的塑造。日本在教育過程中很重視生存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其一,特別活動中的教育。
日本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是特別活動,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其目的是:①提供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生活;②通過集體活動,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和社會意識的發展;③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性能力;④促進個性的形成,培養自我教育力和自我表現力。特別教育活動一般有四方麵的內容:①課外學習室活動。這是在責任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以德育和治學方法指導為主的教育活動。②學生會活動。主要是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礎上,促進教育工作的改善。③俱樂部活動。在特別活動中占重要地位。有些活動被定為必修學分。俱樂部活動名目繁多,大致分為三類:文化性俱樂部、體育性俱樂部和生產性俱樂部。學生通過參加俱樂部的活動,在豐富個性的同時也增加了對社會的適應力。④全校性活動。如儀式性活動、學藝活動、郊遊、避難訓練等。
其二,學生誌願服務活動。
這種活動的目的是讓苦於學習的青少年們遠離城市,多接觸自然和鄰居,培養冒險和開拓精神。
另外,也可通過在基層的體驗和學習來擺脫以教室和學校為中心的“僵死的教育”。
各個誌願服務合作學校把學生派到指定地方的孤兒院、殘疾人和老人家庭,進行誌願服務活動。在學校內還舉辦有關誌願服務的電影放映會、演講會、展覽會等。另外,還通過學校報紙進行宣傳、募捐,搞誌願服務節、殘疾人運動會,邀請地方人士觀看文藝演出、參加集體用餐活動等。有時還調查研究地區內的老人院、社會福利院、江河水質、難民等方麵的情況。學生誌願服務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走向社會,增強了適應能力。
二、新加坡教法簡介
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國內政治穩定,人民安康,社會風氣十分好。在對學生的教育中,他們強調教育與實踐的統一。學校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打掃衛生,中學生還必須負責清洗自己學校的廁所;學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上開展的各種群眾運動,諸如“忠誠周”“敬老日”等;全校每周召開一次周會,由校領導宣講學校周訓德目或政府正在開展的社會活動。對青年實行服役製度教育,嚴格和艱苦的軍營生活,鍛煉和培養了青年人的奉獻精神和紀律觀念。
三、加拿大教法簡介
加拿大中學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幫助每個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潛能,使之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負責任的成員。學校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和促進人格的全麵發展。
為適應上述目標,在課堂設置及培養方法上各具特色。中學設置較多的選修課,文學科比重較大,學生在校內外有較多的實踐、勞作和被雇勞動的機會。中學教育包含一定的職業培訓,鼓勵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組織各種參觀、遊覽活動以增長見識。絕大多數學生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儉學活動。
四、德國教法簡介
德國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真正有覺悟、講道德的高素質修養的創造者。他們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不容忍半點輕率和漫不經心的態度,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都令德國的青少年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德國人很早就會訓練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中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係。在德國,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德國人認為記事本有助於青少年更加準時、守秩序、愛清潔和準確,同時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種鑒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