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與青少年成長
青春的花季嬌豔芬芳,絢麗多彩,它是人生中的黃金季節,孕育著真善美、激情和希望。青春,令走向它的人向往,令經曆過它的人留戀,令正在擁有它的人自豪。然而,青春畢竟也是一種生活,有其獨有的酸甜苦辣。有時,在一雙雙天真純淨、不諳世事的眸子裏,你會捕捉到憂慮、困惑甚或苦澀的陰影,那是少男少女們對於青春生活中的瑣碎、波折、困境或者災難深深淺淺的感悟。在這些感悟中,有些是實實在在的,有些是杞人憂天的,有些是未雨綢繆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青少年們有自己的苦惱,承擔著隻可自己感知的壓力。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紮克曾經把挫折比喻為一方青石:對於強者,挫折是一塊墊腳石,它讓人站得更高,更接近自己的目標;對於弱者,挫折則變成一塊絆腳石,成為人進取路上的攔路虎,可能使人一蹶不振,無所作為。是啊,挫折在人們的生活中無法完全避免。它之所以給予人們不同的影響,關鍵在於麵對挫折時,人們對待它的態度和處理方法。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遭遇挫折後產生的悲觀情緒和消極的反應方式,並且無法從中自拔脫身。正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所說的那樣:“我們無所畏懼,唯一畏懼的就是畏懼本身!”
那麼什麼是挫折呢?
挫折的含義及產生的原因
一、挫折的含義
挫折,就是俗話中所說的“碰釘子”。它的本意有受挫、損傷、失敗等含義。在中國的古代,挫折一詞最初用以說明兵家在戰爭中失利。心理學中的挫折是指人們為達到某種目標所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了無法克服或自以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幹擾,致使動機不能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情緒反應。
產生挫折的條件必須包括:①具有必要的需要、動機和目標。這三者是有區別的。當高玉寶喊出“我要讀書”時,他表達了一種求知的需要。如果他想進課堂從師學習的話,這時就由求知的需要轉化為上學的動機。假如他有條件選擇上哪一所的學校的話,那麼,求知的需要就由上學的動機進一步轉化為進入到他所選擇的學校去讀書的具體目標。
②必須有滿足動機和達到目標的手段和行動。有了需要、動機和目標後,人們就會開始行動起來,然而具體的行動是離不開一定的手段和途徑的。例如到學校去讀書,就需要有一定的學習經費,通過一定的資格考試,滿足校方提出的入學條件等。
如果沒有這些具體的途徑和手段,就談不上所謂的需要滿足、動機實現和目標達到的具體行動,當然也無所謂產生挫折。③必須有挫折情境的發生。如果動機和目標能夠順利獲得滿足與實現,則無所謂挫折。如果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阻礙,但是能夠改變行為,克服障礙而達到目標;或障礙雖不能克服,但能改變目標與行為方向時,也不會構成挫折情境。隻有當存在阻礙而又不能克服和超越時,才會有挫折情境的產生。當然,這種挫折情境也可以是通過想象而產生的。④個體在實現目標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挫折時,必須對此有所知覺。如果的確有不能入學的阻礙存在,但是自己卻沒有上學的念頭,體會不到無知識的缺憾,那麼就不會構成因失學而造成的挫折。⑤有伴隨著對挫折的認知和體驗而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的出現。如緊張、遺憾、沮喪、無奈、痛苦、悔恨、憤怒等。
二、青少年的挫折表現
青少年的挫折表現繁多,遍及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麵,其中最為常見的有以下一些挫折:
需求挫折。這種挫折由不能滿足某種需要引起。例如:自己的興趣愛好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支持反遭指責;交不到知心朋友等。
目標挫折。這種挫折由達不到既定目標所引起。例如:學習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分數;體育比賽、學習競賽沒有取得理想的名次等。
行動挫折。這種挫折由某種行動不能實現所引起。如家庭作業過多,雖爭分奪秒地計算、背誦、抄寫,仍不能按時完成等。
缺乏挫折。這種挫折由生理上、物質上、精神上的某些缺少所引起。例如身體殘疾、經濟拮據、知識貧乏、缺少同齡人的友愛等。
成就挫折。這種挫折由渴望取得成功的意願受挫所引起。例如:自感表現良好,卻沒有被評上“三好學生”;經常遭到老師當眾點名批評,在同學中無法樹立威信等。
獨立挫折。這種挫折由獨立自主意願和行為不被理解、支持甚至遭到反對所引起。例如:父母和教師管得嚴,卡得緊,沒有自由;在集體活動中,希望獨自承擔一部分的組織工作,卻得不到信任。
依賴挫折。這種挫折由突然失去依賴對象或依賴機會所引起。例如:住校學習而生活難以自理;遇到難題,不經老師和同學講解不能獨自解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