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及其結構

歐洲16世紀偉大的思想家蒙田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

千百年來,人們在探索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時,也在反複地探索著自身。時至今日,它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對青少年來說,自我意識的形成與培養將對自己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自我意識的內涵

一、自我意識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人類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全麵認識,它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我們在談論一個人的生活狀況時,比較喜歡使用“身心健康”這個詞語。身心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身體情況,另一個則是精神麵貌與心理狀況。自我意識所反映的內容就同時包括了這兩個方麵。在現代社會中,隻有身心兩個方麵都健康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身體與心理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例如,超負荷的學習任務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通常會使我們的情緒變得十分不穩定,使心理上產生一種不安,與此同時,還會使我們的身體出現不適甚至產生病患。自我意識在此時表現為對自我身心狀態的監督與體驗。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各方麵感覺、知覺的概括和融納。其中主要包括個人對自身能力、性格、興趣、需求的了解,對個人與周圍環境關係的認識,對個人與他人關係的體會,以及對未來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

每個人在出生之時,還都隻是一個“自然人”或者說是一個“生物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他隻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本能,還不具備一定的社會技能與社會觀念。一個人僅僅憑借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與生物本能是不能夠生存下去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完全不同於自然環境,這是一個人們創造出來的世界,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結晶。對每個生命個體來說,隻有通過接受社會文化、學習生活技能以及掌握社會生活的方式,才能夠適應我們所麵臨的人類社會,才能夠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生存下去。在這裏,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麵就是作為個體的人與周圍社會環境的關係問題。隻有具備了自我意識的人才能夠認識和體驗到這種關係,自我意識在生命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一個在自我意識方麵不成熟甚至不健全的個體往往會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的現象。

無論自己對自身身心狀態的認識與體會,還是對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所產生的意識與體驗,都涉及到一個自我願望的問題。自我願望主要指自己在進行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思想上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自我願望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一個人在采取具體行動時流露出來的興趣與需要。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那是一種人生理想;從短期的行為來看,那是一種生活上的目標。

例如,有的學生從小就立誌成為一名能夠救死扶傷的外科大夫,那麼他就會在學習中表現得十分刻苦,在生活中處處留心觀察各種與醫學有關的問題。這就是自我願望在我們生活中的具體反映。自我願望是自我意識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相當於汽車中的發動機,為每個人的自我意識提供動力。

概括地說,自我意識就是指個人對自己作為主體的一種意識,也就是指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自身以及自己與周圍環境相互關係的認識、體驗和監督。自我意識是心理自覺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在一個人的個性形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意誌、興趣、能力、道德情操與道德理想都要受到自我意識的影響與製約。

二、人類認識“自我意識”的簡單曆程

人類對自我的認識可謂源遠流長。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經提出一個十分富有震撼力的口號:“認識你自己!”標誌著人類很早就已經開始自覺地認識自我了。在2000多年前的印度宗教文獻中,也有一些關於自我意識的記載。例如,在有的宗教文獻中這麼寫道:“還有一物,在你身中。”這句話的涵義是說在人的血肉之軀中,另外還有一個“我”存在於其中。

在古代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中,對“自我”的探討也是非常活躍的。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這一至理名言,就是從人的修養這個角度來提出的,十分接近於精神上的“自我”這一概念。“三省吾身”也就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進行一番認真仔細的審視,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是人類曆史上蔚然壯觀的一個偉大時代。在這個時期裏,人類在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人類正式地、完全自覺地對自我意識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在這裏,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偉大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這位勤於思考、勇於開拓的法國人在他長期的科學研究過程中,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識”這個概念,並且以“我思故我在”的論述(通俗地說,也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就存在”)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在笛卡爾看來,人的身體與精神是相互作用的關係,身體影響心靈,心靈也影響人的身體。笛卡兒正是從研究自我意識的角度提出了他的身心交感論的。當然啦,身體與心理各有其自身的活動規律,是一個心理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