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失
“得”與“失”
所謂“得”,是指人們對某種物質的精神的索取與獲得;所謂失,是指人們對某種物質和精神的放棄與損失。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得和失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我們知道,人生問題無論多麼紛繁複雜,總離不開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事實:人要生存,首先要得到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解決衣、食、往、行的問題。而人要想得到基本的生活資料,就必須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消耗一定的體力和腦力,付出相應的心血和汗水,這就意味著要有所失。中國有句老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農民要獲得好收成,必須起早貪黑出力流汗;工人要生產合格的產品,必須消耗一定的勞動;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必須舍得花費時間和精力;運動員要在比賽中奪得金牌,必須下苦功夫刻苦訓練;革命軍人要完成保衛祖國的重任,當然也要作出必要的犧牲。可見,在現實生活中,得和失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大家都熟悉這樣一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在禍中常常包含著福的因素,在福中常常包含著禍的因素。這兩句話揭示了一個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得與失也是這樣,“得”中常常包含著“失”的因素,“失”中也常常包含著“得”的因素,一定的“得”總以某些方麵的“失”為代價,一定的“失”又總是以某些方麵的“得”為補償。所以,人的一生中既不會隻得不失,也不會隻失不得,而是有得也有失,得失貫穿於人生整個過程。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人的一生中,有鮮花也有美酒,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奉獻也有索取,有快樂也有憂愁。”這說明人生充滿了各種矛盾,人生道路不是平坦筆直的,常常是苦樂相隨、得失相依。希望人生隻有得,沒有失;隻有享受,沒有勞作;或者總想得多失少,認為得到的東西越多,人生就越有價值,得到的越少,人生就越沒有意義,這都是脫離實際的,不正確的。用這樣一種得失觀來看待人生,是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態度的。
青少年朋友們步入社會之後,就會發現,生活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十全十美,在向社會索取的同時,還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在新社會不過是天真幼稚的幻想;人們希望得到的東西,並非都能如願以償;得到的,往往還要失去……有得有失,得失相依,這是人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人生中,人人都要遇到得失問題,人人都要處理得和失的關係。人們對得與失所持的基本態度或看法,就是得失觀。它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失去麵前,多少青少年陷入痛苦之中,多少青少年彷徨茫然,又有多少青少年心灰意冷……不用說,得與失,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對指導青少年朋友認識和處理得失關係,提高青少年朋友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公尺”與“私尺”
得和失作為人生中常見的兩種現象,卻往往有迥然不同的意義。有的得未必使人充實,有的失也未必使人空虛;有的得未必有價值,有的失也未必無意義。如何衡量得失,是得失觀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
得失觀的實質是“利益”問題。如何看待、認識得失,總得有把尺子,有個立場和角度。尺子不同,立場角度不同,對待得失的看法和結果就不會相同,甚至完全相反。這個衡量得與失的尺子,不外乎有兩種,一把是“公尺”,一把是“私尺”。
所謂“公尺”,就是通常所說的公心,就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標準。用這把尺子來衡量,就會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來認識個人的得失,這樣就會把個人的得失同人民的得失統一起來,始終把個人的得失寓於人民的得失之中。個人的“失”隻要是人民利益的需要,這種“失”就是失得其所,同時,也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得”。以“公尺”來衡量得失,就會感到個人的得失乃是得在大處,失在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