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這樣的話,其實就等於自己間接吃了大虧。想到這些,歐陽雪鬆的心境也就慢慢平靜下來,工作雖累,但他依然做得有條不紊。
他心想:自己要學著跑龍套,做好配角,精益求精讓他人一點毛病也挑不出來,三年後,自己就一定能當上主角。
正向情商:大舍換大得
做內控者
有一次,我給一家企業做內訓,在學員做人生成功經驗分享時,有個叫鬆源的同學講了一個自己多年前親身經曆的險境:
有一年,鬆源和一個同事去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地質考查,可車走到半路便拋了錨。當時是20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手機,無法呼喚駐地的人來救援。他倆隻得放下車,徒步往駐地走。可沒走多久,就刮起了風沙,兩人很快迷了路,結果越走離駐地越遠。
兩天過去了,兩人身上帶的水和食品早已吃完。又熬過三天後,兩個人渴得眼冒金星,滿嘴潰瘍,腳也磨得到處都是血泡。
第六天,鬆源的同事說什麼也不想往外走了,他說:“反正也是死,我希望自己死得舒服點!”
而鬆源卻不這樣想。當時,他愛人已懷孕7個月,他暗暗發誓:哪怕隻剩最後一口氣,也要活下來,不能讓孩子還沒出世就沒了爸爸。
鬆源繼續朝前走,而那個不願走的同事把身上帶著的所有藥片全吞了下去。幸運的是,鬆源往前走了沒幾個小時,就碰到了前來尋找他們的當地警察和同事。
最後,鬆源對大家說:“許多在沙漠中迷路死亡的人大都不是被渴死、餓死的,而是在最後關頭自殺的——因過於悲觀,他們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可往往在他們剛做完蠢事後,事情就出現了轉機,不是營救的人員趕來了,就是同伴在沙漠中找到了綠洲!”
鬆源講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社會心理學中的兩個專有名詞:“內控者”和“外控者”。這兩個概念說的是人們在做人做事時,尋找成敗原因的兩種傾向。
“內控者”在做人做事時,強調個人的努力和奮鬥,相信“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所以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他們會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沉下心,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上麵這個故事中的鬆源便屬於這類人。
“外控者”在做人做事時,強調“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容易產生消極悲觀的心態,認為“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故事中鬆源的同事就是這類人的代表。
“外控者”在做事時大都成功幾率較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覺得一切都是命運與天意,無法耐下心來做自己最該做的事。
在工作中,要成為“內控者”,保持晴朗陽光的好心境,要從以下兩個方麵培養:
第一,要不怕替他人做嫁衣。
我有個朋友,在沈陽一家中型企業任職。他總是對我抱怨:“有時候,我也想在工作中表現得出類拔萃一些,可我擔心自己的努力不被承認,甚至付諸東流,什麼也撈不到!”
我說:“但你要想清楚一點:把分內的事做得漂亮、出乎領導的意料,這樣才能做出成績,也有升遷的指望。因為上司決定一個新人去留的依據是——做好了哪些工作,帶來哪些收獲,而不是做了哪些工作。工作中首先是要把本職工作做完美。當然,如果時間精力允許,分外的事也要來者不拒,這是一個新人顯示才華和能力的最佳途徑。”
朋友說:“這樣傻幹不等於吃了眼前虧嗎?上司也未必能看到,何必要做出那麼多犧牲呢?”
我說:“這種想法很短視。樹為了把自己的種子傳播到土壤肥沃的地方,需要把果子白白送給動物吃;壁虎為了逃命,要自行切斷自己的尾巴,誘敵放棄追捕……新人要想在新公司迅速獲得認同,展現出自己的‘稀缺’性,也要對自己‘狠一點’。這樣,不僅可以增長自己的才幹,也最容易苦盡甘來。不然,便會永無出頭之日。這樣的結局,才是真正吃了大虧。”
由這個例子可見,在“摩擦排異”期內,新人要努力做好分內的事,要像連續案例中歐陽雪鬆那樣,不能過於在意自己一時的得失,這樣才會讓同事、上司快速接納自己。
第二,新人也要巧妙地讓周圍的同事知道自己做出的成績。
在一些較大的公司中,一個新人即使工作成果被別人奪走了,要想讓上司或老板知道,還是有些難度的,畢竟隔著好幾個層級。
但如果讓周圍的同事知道,就不那麼難了。這樣,時間一長,也會有人在無意中把自己的成績傳到上司的耳朵裏,從而通過間接方式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