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因為是老總挖來的,被公司委以重任,還得到特別優待,自然是誌得意滿,高高在上,不把一切放在眼裏。可沒過多久,公司的老員工就對這個程序員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情緒。有一次,因為工作中的一點小矛盾,大家和他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衝突。此後,研發部的所有同事都不再和這個新來的程序員說話,人力資源經理協調多次也沒有效果。最後,盡管我這個朋友苦苦挽留,可這個程序員還是辭職了。
這個故事不禁讓我想起一個常見的心理學概念——“自我服務偏見”。簡單來講,這個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把成功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他人。
在職場中,這種現象十分常見。
新人到了公司,老板或上司總是讓其做一些瑣碎的、不重要的事情,對此,許多新人都和案例中的歐陽雪鬆一樣,不理解上司的苦衷,充滿抵觸情緒,總想一下子變成公司或部門的骨幹與精英,成為“稀缺商品”。
其實,新人進入公司後,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迅速調整心態,放低姿態。以前做得再好,也隻是以前。而當下,就要沉下心來,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把瑣事做好,不讓上司挑出一點毛病。通過這些瑣事的磨練,新人可以迅速了解公司以及企業文化中一些“隱秘”之處,進而研究出應對策略。這是把自己變成“稀缺商品”的重要一步。
當然,要把瑣事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新人到公司後,對公司企業文化方麵的“隱情”或“規則”不了解,又很少能得到同事的幫助。所以,麵對瑣碎工作,新人一定要先培養自己出色的應變能力。
我有個熟人的兒子叫於念,前不久到一家公司銷售部任企劃文員,上司給他分配了以下幾個工作,分別是:
(1)整理產品策劃會的會議記錄;
(2)為公司新產品上市宣傳找些參考資料;
(3)校對新產品宣傳手冊上的錯別字;
(4)整理新產品顧客調查表內容,出一份調查彙報。
作為新人,於念看上司給他安排了那麼多工作,時間又那麼短,一下傻了眼,趕緊打電話向我求救。
我告訴他:“你首先要和上級溝通清楚這些任務的完成時間和效果,然後再弄清楚哪件事情最重要,懂得時間管理,分清輕重緩急,不明白的,多向同事求教(既讓人幫忙,又搞好人際)。這樣,又緊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且要做完美。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居次,同時,不要為此耗費太多時間。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就往後拖一下,但也要快刀斬亂麻,不要耗費太多時間。按一般企業的常規做法,以上四個任務中,第一條是又緊急又重要的任務;第二條緊急,但重要性差一些;第三條不緊急,但很重要;第四條不緊急也不重要。”
經過我的分析,於念很科學地安排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規定時間內從容地完成了這些任務,沒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新人在工作中遇到複雜繁瑣的任務時,一定要能很快理清思路,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是什麼,突破口在哪裏。絕不能整日心慌意亂,抓不到做事的要點,這樣極容易忙中出錯。
作為執行員工,一定要學會給工作中的瑣事分類:先完成現在最重要的、有時間要求的事,然後再依次完成其他工作,並且要有詳細的記錄。
這樣,上司詢問時,就可以馬上說出自己的工作安排和工作進程。即便因為時間過緊,有些工作沒做完,但因為重要的和緊急的事都已做完,上司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