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袋裝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技術(2 / 3)

3.F21

菇體純白色,叢生。菌蓋帽形,肉厚,不易開傘,成熟後孢子量較少。柄基部有稀疏絨毛。菌絲適宜生長溫度20~26℃,出菇溫度7~12℃。發菌期50天左右,抗逆性較弱,拌料時含水量要比黃色菌株略少。搔菌後出菇整齊。

第二節工廠化栽培技術

一、栽培模式

目前國內金針菇的栽培主要有袋栽和瓶栽2種模式,2種栽培模式都可以應用於工廠化栽培,而季節性栽培則用袋栽模式。季節性栽培在8~11月份接種,11月至次年4月份出菇結束。從栽培場所上分有大棚冬季栽培、室內層架栽培等方式。

二、栽培工藝流程

袋栽金針菇操作流程為:培養料配製—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出菇管理—采收加工—轉潮管理。

1.培養料配製

幾種培養料配方:

①棉籽殼34%,麩皮35%,木屑30%,輕質碳酸鈣1%。

②棉籽殼30%,玉米芯30%,麩皮30%,玉米粉8%,輕質碳酸鈣1%,石膏粉1%。

③棉籽殼25%,豆稈粉30%,木屑23%,玉米粉20%,輕質碳酸鈣1%,石膏粉1%。在生產前要先確定生產配方,然後按栽培數量備足原料。拌料前先測定當地水源的酸堿度(pH),例如有些鹽堿土地的水質pH高達8以上,用這樣的水是不用再加石灰的;還有些原料如木屑要長期堆置,使用前用水預濕以衝洗掉木屑內的有害物質。拌料的前1天玉米芯需要預濕,讓水分完全滲透。不管是機器拌料還是人工拌料,都要做到水和料拌均勻,含水量以61%~63%為宜。拌料時先加棉籽殼、玉米芯和水,後加木屑和麩皮,最後加玉米粉、石灰等輔料。一般情況下每鍋次料拌料時間為15分鍾。料的水分含量以手緊握料、手心潮濕但無水從指縫中流出為宜。

2.裝袋

金針菇栽培容器一般選用耐高溫高壓的塑料聚丙烯折角袋或低壓聚乙烯塑料瓶。用裝袋機裝袋,出菇袋長35厘米、寬17厘米的折角袋,每袋裝濕料1千克,裝好料後再以人工將料麵壓平,保持中心洞,袋口套上套環,在環口塞上棉花,排入滅菌框(每框12包或16包)後再放在滅菌車上,推入滅菌容器內滅菌。菌包質量要求:緊實度好、料麵平整、高度一致、棉塞結實、大小合適。

3.滅菌

菌袋裝好後在5小時內進鍋滅菌,滅菌可用常壓滅菌方式或高壓滅菌方式。常壓滅菌就是在溫度達到100℃後保持10~12小時,高壓滅菌就是溫度達125℃後保持3~4小時,不管采用何種滅菌方式,都要把鍋內的冷空氣排盡,避免出現假壓現象。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時,特別要注意排氣時速度不能太快,防止塑料袋被氣體脹破。

4.菌袋冷卻

菌袋滅菌結束後,等鍋內溫度降到50℃時就要趁熱出鍋,將菌袋運到冷卻室內冷卻。預先做好冷卻室的淨化消毒工作,保持冷卻室的清潔衛生是保證安全發菌的前提。當菌袋溫度降到25℃左右時即可接種。

5.接種

接種操作在無菌室或接種箱內進行,無菌室和接種箱均需提前滅菌消毒,有條件的地方宜裝備空氣淨化器,確保接種時處於無菌狀態。接種過程中要保證“快”“準”“淨”。拔出棉塞,把菌種攪碎後倒入洞穴中,袋麵留少量菌種蓋麵,及時將棉塞塞緊,每袋接種量控製在40克,菌種多了浪費並容易孳生雜菌。所用的菌種要經過嚴格挑選,發現雜菌感染或已經出菇的菌種不能用做栽培種。接種室內的溫度要控製在25℃左右,菌種被破碎後會立即加大呼吸量,產生大量的熱量,因此要通過低溫將熱量排除,同時接種室的低溫也會使雜菌量減少,進一步提高接種成功率。

長期保持接種室的衛生是提高接種成功率的保障,每天下班前必須清掃接種室的各個角落,保持接種室幹淨和幹燥。

6.發菌

栽培袋接種後應立即放入培養室中發菌,栽培袋袋口向上,整齊排放,菌包之間留有1厘米左右的空隙,以便呼吸和散熱。培養室溫度控製在20~22℃,空氣相對濕度在60%,二氧化碳含量在7000毫克/千克以下。培養室要求黑暗、幹燥、通風。在適溫下接種後1~2天菌絲開始萌發,30~40天後菌絲可長滿全袋。在培養過程中應注意通風換氣,以加速菌絲的蔓延,促使每個培養袋內的菌絲均勻生長。接種後第7天開始每5天檢查1次,及時剔除汙染和不萌發的菌袋。接種至全袋菌絲發滿的發菌期為24~28天。

7.催蕾

(1)再生法再生法適合於袋栽的金針菇。在催蕾時,栽培室溫度應控製在12~14℃,加大通風換氣量,促使栽培袋的套環與培養料表麵的空間內形成原基。當原基(菇蕾)形成後,不急於打開袋口,讓原基繼續生長。待菌袋內料麵上長出的菌柄長達2~4厘米、菌袋側麵薄膜鼓起時開袋。開袋時,將棉塞、套環拔除,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或直接用刀片割至離料麵2~3厘米處,充分暴露在空氣待幹枯的細須狀菌柄再生的菇蕾生長中的菇體中的細須狀菇在強風的吹拂下自然倒伏,水分被快速抽幹而幹枯萎焉,緊貼於培養料表麵,然後過3~5天再從幹枯的菌柄上再生出新的菇蕾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