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袋裝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技術(1 / 3)

金針菇又名冬菇、構菌、樸蕈、增智菇等。

金針菇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口感脆嫩,味道鮮美。據報道,每100克幹菇中含蛋白質31.23克,粗脂肪5.78克,粗纖維3.34克,灰分7.58克,相當於雞蛋和牛奶的營養。金針菇還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8種是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非常豐富,有助於兒童智力發育,故又被稱為“增智菇”。此外,金針菇還含有一種功能成分——火菇素,這是一種堿性蛋白質,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近年來醫學臨床試驗證明,金針菇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肝炎、胃腸潰瘍,還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壓,是一種食藥用價值都很高的保健食品。

我國和日本很早就有采食野生金針菇的習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利用空調、自動化裝備進行工廠化栽培,目前年產量已達6萬多噸。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也開始栽培試驗,但發展緩慢。從1964年開始,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采集分離了許多金針菇的野生菌株,經過不斷的馴化選育和栽培試驗,於1982年選育出了國內第1個定型的優良菌株“三明1號”。

近年來,全國各地也在進行菌株的馴化和新品種的雜交育種研究,並對金針菇的栽培工藝、原料應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經總結出利用雜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玉米芯、豆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生產工藝。目前,國際市場金針菇產量僅次於蘑菇、香菇和平菇,是排名第4位的主要食用菌種類。

第一節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

金針菇菇體(子實體)叢生,野生種多是黃色,而人工栽培的品種已改良為淡黃色或白色。菌蓋幼小時為半球形,後隨著長大逐漸開展為扁平狀,表麵有膠質狀的薄皮,濕時具黏性。菌肉為白色,較薄。菌柄硬直、密集,多時一叢菇中有200多根,細小如針,長2~20厘米,粗0.1~0.4厘米,上下等粗或上部稍細。

二、生活條件

1.營養條件

金針菇菌絲生長和菇體發育所需的營養有碳水化合物、氮素營養、礦物質(即微量元素)和少量的維生素。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指糖分、纖維素、木質素。在栽培中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棉籽殼、玉米芯和雜木屑等農副產品的下腳料。氮素營養是指在栽培配料中加入的麥麩、豆粕等原料。金針菇還需要礦質元素如磷、鉀、鈣、鎂等,所以在培養中應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等。

2.溫度

金針菇屬於低溫結實性菌類,氣溫在3℃左右也能緩慢生長,但對高溫的抵抗力較弱,在34℃時菌絲就會停止生長。菇體形成和生長的溫度範圍是5~15℃,在12~15℃時子實體分化最快,形成的數量最多,6~8℃的溫度適合工廠化栽培中白色金針菇的生長。

3.濕度

金針菇為喜濕性菌類,耐旱能力較弱。培養料含水量需要在60%~65%,培養階段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62%左右,這樣菌絲生長最快,且不易感染雜菌。原基分化階段的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左右,出菇階段應控製在85%~95%,並根據菇體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微量的調節。

4.空氣

金針菇是好氣性菌類,在培養階段和原基分化期,要適當加大通風量,以保證菌絲的健壯生長和原基的正常分化與發育。

5.光照

金針菇是不需要光照就能生

長的菌類,在菌絲的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線,但在原基(小菇)分化階段需要適當的弱光照刺激,以誘導原基發生,在出菇階段要給予適當的光線刺激,這樣可以有效地調控菇體的整齊度,培育出優質的商品菇。

6.酸堿度

金針菇喜弱酸性生長環境。培養料的酸堿度(pH)在3~8.4的範圍內菌絲均可生長,最適pH為4~7。子實體生長時培養料的酸堿度以5~6為宜。在金針菇生產中一般都采用添加1%的輕質碳酸鈣來調節酸堿度。

三、品種選擇

金針菇按照菇體的顏色分為黃色種、白色種、黃白色種。

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抑製金針菇菌蓋的生長,在栽培中可利用這一特性,在出菇階段有意識地提高菇房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以便獲得蓋小的優質金針菇。

1.三B

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培育。菇體黃白色,菌柄長度整齊,菌柄中粗。菌蓋圓形、內卷、不易開傘。菇質清脆,鮮味較濃。菌絲適宜生長溫度22~26℃,出菇溫度8~13℃。接種發菌後55天左右開始出菇。第1、2潮菇整齊、密集、產量高、外觀好、商品價值高,3潮以後出菇較稀少,產品可鮮銷、製罐和烘幹。

2.FV088

菇體白色、叢生,生長細密、整齊。菌蓋乳白色,早期呈球形,不易開傘。菌肉厚3~4毫米,菌褶白色,菌柄乳白色,纖維質脆嫩,菌柄少絨毛,僅在近基部處有白色細密絨毛。菌絲適宜生長溫度20~26℃,出菇溫度7~12℃。發菌期60天,屬遲熟型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