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之心對意誌的產生具有十分消極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了後悔,那麼,他就很難再繼續堅持下去。人們之所以會有後悔之心,可能是因為在做出決定之前已經想到了可能產生的後果,一旦由於疏忽大意或其他一些情況的發生,對這種危險的信號未加注意的話,人就會產生強烈的後悔情緒,因為他已經接近成功了,隻由於一念之差發生了重大遺漏。
還有一種後悔來源於盲目樂觀。決定者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刻意忽略那些對行動不利的信息,包括行動的困難、可能的危險等等均不予考慮。因為事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應急措施,所以,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決定者隻剩下驚恐和懊惱,臨時利用手頭的力量補救一下,但終因補救措施的非係統化、非嚴密化而收效不大。
還有一部分人是經常後悔,而且後悔的原因都是相似的,他們的錯誤通常不屬於新的錯誤,而是多次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每一次的後悔都僅僅是一種情緒的反應,並沒有深深地觸及認知結構,沒能很好地剖析失誤的原因和吸取發人深省的教訓。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內疚後悔對我們絲毫無益,那就從現在開始,將它們從你的內心裏完全清除!
1.做自己決定的事。這樣,如果有人不讚成你的某些行為,你可以認為這是正常的,關鍵在於你要對自己表示讚許。得到他人的讚許是令人愉快的,但也是無關緊要的。一旦你不再需要得到他人的讚許,就不會因自己的行為受到反對而內疚、悔恨了。
2.將你自己所做過的各種錯事列成清單。根據從1—10的標準評分,標明你對每件事的後悔程度,並且將各種錯事的分數加起來,想一想分數高低對你的現狀有什麼影響。你會發現現實依然是現實,一切後悔都是徒勞無益的。
3.客觀分析自己行為的各種後果。不要根據直覺來判斷生活中的是與非,判斷的標準應當是看你的行動是否使自己精神愉快,是否有助於你向前發展。
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不安、憂慮、嫉妒、憤怒、膽怯等,都是恐懼的又一種表現。恐懼剝奪人的幸福與能力,使人變為懦夫;恐懼使人失敗,使人流於卑賤;恐懼比什麼東西都可怕。
恐懼能摧殘一個人的意誌和生命。它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傷害人的修養,減少人的生理與精神的活力,進而破壞人的身體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意誌,使人的心力“衰弱”至不能創造或從事任何事業。
在美國19世紀50年代,有一天,一位黑人家裏的一個10歲的小女孩被母親派到磨坊裏向種植園主索要50美分。
園主放下自己的工作,看著那黑人小女孩敬而遠之地站在那裏,便問道:“你有什麼事情嗎?”黑人小女孩沒有移動腳步,怯怯地回答說:“我媽媽說想要50美分。”
園主用一種可怕的聲音和斥責的臉色回答:“我絕不給你!你快滾回家去吧,不然我用鎖鎖住你。”說完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過了一會兒,他抬頭看到黑人小女孩仍然站在那兒不走,便掀起一塊桶板向她揮舞道:“如果你再不滾開的話,我就用這桶板教訓你。好吧,趁現在我還……”話未說完,那黑人小女孩突然像箭一樣衝到他前麵,毫無恐懼地揚起臉來,用盡全身氣力向他大喊:“我媽媽需要50美分!”
慢慢地,園主將桶板放了下來,手伸向口袋裏摸出50美分給了那黑人小女孩。她一把抓過錢去,便像小鹿一樣推門跑了,留下園主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兒回顧這奇怪的經曆——一個黑人小女孩竟然毫無恐懼地麵對自己,並且鎮住了自己。在這之前,整個種植園裏的黑人們似乎還從未敢想過。
要想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與最佳的人選還在我們自己身上,指望別人的幫助是無用的。走出恐懼的荒漠最終憑借的是我們自身的力量與決心。
克服恐懼看起來非常困難,但改變卻在一念之間。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恐懼和擔心完全是由我們內心裏想象出來的,想要驅除它必須在潛意識裏徹底根除它。
拿出一點勇氣與行動給自己,就當是脫掉“膽小鬼”的帽子吧。
告別恐懼的心理,才能爆發出強烈而持久的創造力,否則我們將在極度的恐慌中度過一年又一年,終無所成,還累了繁忙的大腦,讓心髒承受不必要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