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當一個出色的說服高手(3 / 3)

——格蘭道爾

能否成功地征服他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理上的威懾力量。如果對方心理上不占優勢,勢必驚惶失措,理屈詞窮。因此,良好的應變能力,除了言辭得當,思路井然,攻守有術外,還必須掌握心理戰這把利器。“心理戰”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它能使對方緊張,露出破綻,為自己尋找製勝的機會。

有一位女縣長到地方上調查一起案件,驅車返回時,突然被鬧事的群眾攔住了。在一些人的鼓動下,不明真相的群眾要求知道調查結果,有的甚至擺出要打架的姿態。

在這種群情激奮的情況下,靠講理是無濟於事的。於是這位縣長給眾人來了個下馬威,麵對嘈雜紛亂的人群用十分威嚴的口氣說:“我是奉命來執行任務的,不是來發動群眾鬧事的!村有村規,國有國法。法律不允許把調查的情況公開,你們的要求是無理的。你們辱罵國家公務人員,攔截車輛,嚴重妨礙了公務,這個責任你們當中有誰能擔負?”

接著,女縣長義正詞嚴地介紹了《民法》、《刑法》相關內容,有效地控製了原本混亂的局麵。

如果對方的口才和你差不多,要想取勝就看心理戰所造成的氣勢。氣勢在說話時至關重要,如果對方的實力超過你許多,隻要心理上與人站在同等的地位,就可以發揮無比的威力,扳倒強敵。假如你擔心被對方在心理上壓倒,不妨細察對方的表情、服裝,從中找出對方的缺點,在心理上壯大自己。造成強勢心理的辦法還有許多,如一開口聲音洪亮,就不會怯場,在服裝方麵,穿著體麵,也會信心大增。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千萬要調整心態,使自己心情愉快。這樣,對手有可能被你的氣勢壓倒,在心理上先丟了分。

人的行為與心境是交互的影響過程。如果你腳步輕快,心情必然是輕鬆的。不管和什麼人交談,隻要你保持眼睛的高度跟對方平等,精神壓力就會減輕。兩個心理學家,身高相差很大,走起路來,就像大人和小孩兒一樣,個頭小的在個頭大的麵前,總有一種泰山壓頂的感覺。原因是雙方眼睛的高度不同,個頭小的心理上處於劣勢。如果遇到可能使你敬畏的對手,說話的時候切記要一直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樣,心理緊張感就會緩和。那些怯場的人也坦白承認:“怯場主要是緊張心理造成的。”

每個人都有強和弱兩個方麵,要讓“堅強的自己”和“懦弱的自己”在心中對話。堅強而樂觀的人,常常不肯對失敗有所回憶;懦弱而悲觀的人,常常不對過去的成功有所評價。人的本性,至為複雜,要讓樂觀、堅強麵占上風,讓悲觀、懦弱麵占下風,應該使“堅強的自己”打敗“懦弱的自己”。千萬不要在心裏想:“這一次,我很可能會失敗。”要反其言而行之,你一定要說:“不,這一次馬到成功。”有了這種心理上的優勢,必然會鬥誌高昂、信心倍增。

巧借名人的權威

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最簡單的方法也許就是高高舉起某件東西,讓人們看看它。

——約翰·麥克唐納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科學知識極大分化,個人已不可能獨立地通曉一切領域的知識,而人們的求知欲又十分強烈。這就必然形成對各領域專家、權威的崇拜心理。這些權威人物的發言自然比一般人有力得多,更容易使人信服。

一個服裝商人,在東京市中心經營一家曆史悠久的西服店。他的經營很有特色,一些有名望的人,如電影明星或運動員,都到他那裏去定做西服。商人做的西裝價格都非常昂貴,但是,來光顧的客戶並不在意價錢的多少。有趣的是,這個經營者為了經濟起見,自己所穿的西裝卻是從百貨公司拍賣時購買的。一些不認識他的人第一次與他見麵時,總認為他的穿著是最好的,對他誇獎道:“真不愧是生意人,你穿的衣服的確和大家不同。”他在被誇獎時,一定會糾正對方:“不!我這衣服是從地攤上買的。”那些恭維他的人,聽了他這番話,反而感覺他十分謙虛。

另一個有名的建築師,也說過同樣的話。這位建築師在東京市郊買了一棟住宅。到他家拜訪的客人都說:“哇,好漂亮,真不愧是一流建築師蓋出來的房子。”這個建築商與前麵那個西服店的老板不同之處是,他會任由客人誇獎,然後再回答:“不,這隻是一棟西典式的舊房子,並不是我設計的。”可是來拜訪的客人怎麼相信呢?他們仍偷偷地欣賞著。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平常人的心理。也就是說,平常人經常附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或者權威者的意見和判斷,特別是在不太認識的人或不懂的事物前,自己無法判斷並下評語時,這種傾向尤其明顯,這就是“權威效應”。

如果要讓一個完全沒有主張,也沒有判斷力的人來附和你的意見,可以巧妙地運用“權威效應”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心理像一張白紙時,向他提及“偉大的人物或名人的意見來判斷”,原本白紙狀態的他就會倒向你這邊了。

根據各種心理學實驗,可以確定利用名人的權威是很有效的。

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讓被實驗的人聽兩種音樂帶,一種知名度不高,另一種屢獲評論家的推薦,聽完之後,要被實驗者說出哪種音樂帶較好。結果,被實驗者紛紛指出:“兩者比較起來,前者似乎毫無價值。”很顯然,這些被實驗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氣的音樂評論家意見的影響。所以,實驗的結果是,大多數被實驗者的意見都與評論家的意見相同。

利用名人權威效應,說服者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權威性,這就需要在專業性和可信性上下工夫。既要提高知識水平,又要誠懇待人,這樣才能樹立威信,產生“權威效應”。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如果一個人的心裏對你已經滿懷惡意,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邏輯學,也沒法使他們信服。

——西爾尼

一個充滿了感情的演說者,常常使聽眾和他一起感動。哪怕他所說的什麼內容都沒有。

——亞裏士多德

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在《管理藝術精粹》中寫道:“沒有人曾經靠爭論說服任何人。你可以爭論的事實和理由會是100%鐵一般的強硬,你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律師,盡管這樣,如果他不願同意,你決不會說服任何人。你會用最荒謬的爭辯來反對,而他就是不服。不要急躁,要鎮靜和虛心,重要的是贏得他的心,而不是他的智力,那麼你可能有使他讚同你的希望,但絕不要通過冷漠的推理和爭論。”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動之以情,然後曉之以理,這是說服人的有效方法。兩個人之間存在著感情隔閡,他本能地對你有抵觸情緒,即使你這時有千萬條道理,他也聽不進去。隻有先動之以情,縮小彼此間的距離,使其覺得你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麵對他進行說教,而是在與他交心。這樣,彼此間就由相互排斥轉化為相互容納,在此基礎上,曉以大義,申之利害,便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觸龍說趙太後,采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特別注意培養自己說話、演講的真切情感。美國著名政治家林肯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林肯說過:“一滴蜂蜜比一加侖的膽汁能吸引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贏得人心,首先讓他相信你是他最真誠的朋友。那樣,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有一條平坦大道通往他的理性。”1858年,他在一次競選辯論中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林肯的座右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近70歲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對秘書口授反擊法西斯戰爭動員的講稿時,激動得像小孩一樣,哭得涕淚橫流。他的這一次演講,動人心魄,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鬥誌。

舉一個發生在美國的一件事。有位少年站在地鐵的站台上,不小心掉到鐵軌上麵,此時剛好有一輛電車飛駛而來,雖然少年萬幸地保全了性命,但是卻受了重傷,失去了雙手。於是這個少年就對地下鐵路公司提起訴訟。但是不論是地方法院的審判,還是最高法院的審判,都認為這不是地下鐵路公司的過失,而完全是少年自己造成的。因此,這個少年便每天心情沉重,過著鬱鬱寡歡的生活。終於到了最後判決的日子,在這最後的一場辯論中,法院竟宣判少年反敗為勝,而且全體陪審員也一致讚同。據說這完全是少年的辯護律師在當天的最後辯論中說了這麼一句話:“昨天我看到少年用餐時,直接用舌頭去舔盤子裏的食物,使我不禁掉下了眼淚。”

律師這句話使陪審團的判決峰回路轉,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人類畢竟是感情動物,即使有千百個理由,也比不上一個令人感動的事實。這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個理性的意見或判決,但事實上卻是依賴人的感情和五官的感覺來做判斷的。

一個說話者如果講話華而不實,隻追求外表漂亮,開出的隻能是無果之花。若缺乏真摯而熱烈的情感,隻是“人工仿製”的感情,雖然能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得不到聽眾的心,而說話者一旦講話時袒露情懷,敞開心扉,都會達到語調親切、說理虔誠、激情迸發、內容充實的效果,也就會字字吐深情,句句動人心。

設立一個競爭對象

探查別人的觀點,並且在他心裏引起他對某項事物迫切渴望的需要。

——羅傑斯

某家鑄造廠的經營者經營了許多分廠,但其中一個分廠的效益始終徘徊不前,從業人員也很沒幹勁兒,不是缺席,就是遲到早退,交貨總是延誤。該廠產品質量低劣,使消費者抱怨不迭。雖然這個經營者指責過現場管理人員,也想盡不少辦法,想激發所有從業人員的工作士氣,但始終不見效果。有一天,這個經營者發現他交代給現場管理員辦的事一直沒有解決,於是他就親自出馬了。

這個工廠采用晝夜兩班輪流製,夜班要下班的時候,他在工廠門口攔住一位作業員。他問:“你們的鑄造流程一天可做幾次?”作業員回答說是6次。這個經營者聽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用粉筆在地上寫下緊接著早班作業員進人工廠上班,他們看了這個數字明白其中原因後,竟改變了“6”的標準,做了7次鑄造流程,並在地麵上重新寫下7這個經營者僅用了一支粉筆,就重整了工廠的士氣,而員工們突然產生的士氣是從哪裏來的呢?就是因為有競爭的對手所致。工人們做事一向都是那麼拖拖拉拉,毫不起勁,可在突然有了競爭對象後,自然而然就激發了他們的士氣。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潛在心裏都希望“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當成重要的人物”。

人的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之後,人類才會努力成長,也就是說,這種欲望是構成人類幹勁的基本元素。

這種自我優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競爭對象存在時,其意識會特別鮮明。以學生來說,當他們每一個人想自己的成績變為比原來的更好時,就會有打垮競爭對象的意識,所以就會更加用功。隻要能利用這種心理,並設立一個競爭的對象,讓對方知道競爭對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發起一個人的幹勁。但是,如果以直接的方式說:“他就是你競爭的敵人”,效果不會太理想。因為這樣好像給了對方一個強製性的壓力,使對方有了警戒的心理,他反而在心理上產生反抗。

有位中學教師經常以學生的意願來編排座位,使同一誌願的人坐在一起。如此一來,學生之間很自然地產生競爭心理,因而會用功讀書。

有位經營者聘請了一個長年為他開車的司機,最近這個司機的工作態度散漫,不但經常遲到,而且開車時心不在焉,讓經營者毫無安全感。然而,這個經營者並不直接責罵他,隻是若無其事地說:“你也認識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輩,工作態度非常認真,給人的印象非常好,從來都不遲到早退。”這個經營者隻說了這些,就不再多說了。那個司機當時沒有任何反應,但從此以後,他的工作態度就有了360°的大轉變。

這個資深的司機,心裏一定想不能輸給A先生,所以他才努力工作。以這種方式去誘導對方,讓他注意到有競爭對象存在,那麼你的成功率就達到8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