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二字於女人,實在不可或缺,其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使女人風和日麗地經曆悲喜成敗,品得基本人生況味。許多女人在美麗了自身的同時,也愉悅了男人,這當然是一箭雙雕的好事,但如果沒能有此效果,也大可不必強求。因為“女為悅己者容”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女人應該認定並身體力行之的是:我的美麗我做主。
女人美麗之“偏要是美女”
眾所周知,女人的生意最好做,如今更是美女經濟大行其道,不說別的,看看街邊那些林立的美容院、服裝店、健身會所、化妝品專櫃,個個做得風生水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女人在乎容顏、看重身材,更需要美麗。
許多女人之所以“偏要是美女”,想來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有些女人沒什麼鴻鵠大誌,於是將多餘的精力能量,通通放到了穿衣打扮、纖體修身的個人美麗工程上,甚至個中翹楚,更把它做成了一樁事業;二是女人可以從這美麗事業中發現獨到的樂趣,因而寧願沉醉不願醒;三是為了吸引男人的目光,或說為吸引男人的寵愛與傾慕。
很多時候,這三條原因息息共存,相輔相成,很少單獨而存在。但三條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第二條。基於此而美麗的女人,在美麗的過程中,也同時曆經了觀念、個性、品位等方麵的種種變化,並在這種種變化中,折射著自己心領神會的妙趣。
“美麗”二字於女人,實在不可或缺,其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使女人風和日麗地經曆悲喜成敗,品得基本人生況味。
很多很年輕的女孩子,喜歡穿灰色、黑色等老舊的顏色,覺得這樣更能符合並突顯自己的氣質,而一身鮮豔的顏色,大約會使人顯得沒有分量、缺乏味道。很多女孩子還喜歡穿平底鞋,一來因為舒服,二來因為懶遢遢地團縮在哪裏都行,而且不管什麼場合,一律一雙休閑布鞋,一身隨性打扮。
但很多時候,灰暗深沉的顏色,是需要年輕的肌膚做底子的,否則,一旦年過“三張”,再一身一臉的灰、黑裝扮,照照鏡子,往往會越看越像個老太太,缺乏生氣。
所以,女孩子對顏色的選擇盡可以隨意,但年歲漸長之後,就一定要習慣在自己身上加點新鮮的顏色。比如,如果穿了件灰色襯衫,那腳上就穿一雙紅橙色係的高跟鞋;如果穿了條黑色連衣裙,那就在腕上戴一塊寶藍色手表。因為年紀不太年輕,青春不再青蔥,如果渾身上下依然都是沉悶的顏色,便隻會“雪上加霜”。
年紀越長的女人越會發現,就是那麼點兒新鮮顏色加身,卻帶給你多少的欣喜,甚至勝於舊男友的一聲問候!因為問候是一種社交,直白而淺薄,而對鏡自覽、發現全新自我的感覺,則境由心生,真實可靠。
當女人不再是女孩時,就一定要學著改變以前沒事兒就喜歡逛商場的習慣,因為興致之下,難免要花錢買點衣物,事後卻發現是錯誤消費。女人們要做的,是沒事兒逛逛書店,從內心修煉起來,爭取做個氣質美女。至於買衣服,一定要定期到品牌店去買,衣服的質地、做工、款式,一樣也馬虎不得。因為20歲時身上隨意套一件地攤上淘來的連衣裙,人們會說這是青春飛揚,但如果30歲時仍然作此打扮,便不是隨意而是隨便了,大家隻會說你沒品位,並會懷疑到你或你老公的經濟實力——貧賤夫妻百事哀呀!女人年齡到了,美麗就一定要結合氣派。
相信每一個愛美的女子都會在美麗自己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新感覺,並會為之而驚喜,而快樂,感受如歌生命與如花青春的美妙與美好。所以,做女人,就應該“偏要是美女”。
“女為悅己者容”?
對於“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老祖宗留下的古訓,在這裏並不想稍置微詞。不管怎麼說,它也是時代的產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成年女子唯一的出路,似乎便是找一門當戶對的好人家,嫁個有情郎,正所謂“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無可厚非。而且,現在也漸有“男為悅己者容”的趨勢。正如前一陣子由TVB主辦的“香港先生”的競選中,選手們對著諸多女性評委極盡所能地表現,就是對此很好的詮釋。這都沒什麼,不過代表了社會的進步而已。
說到底,男女之間互相為“悅己者容”,不僅對建設彼此的良好關係大有益處,更兼美化了我們的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