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父親回答,“真正超越從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曆史傳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猶太民族成為最勤奮的民族。
如果勤勞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麼總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別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內在動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前進,而不因為一時的懈怠或者暫時的成功而失去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蛻變,當蛹化成蝶
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
有這樣個故事。一個長者問一個年輕人:“一條弱小的毛毛蟲來到一條洶湧的大河邊,並最終通過了這條河。它是怎麼到達彼岸的?”
“偷偷爬上一條渡船,或者找一片樹葉,或者其他。”年輕人回答道。
但是正確的答案是一種美麗和最痛苦的方式——蛻變成蝴蝶。
看完這個故事後讓我們清醒地知道了一個道理:變則通。破繭成蝶的美麗和迎風飛舞的姿態警示世人變是一個永恒的法則。
但……
知道,你不一定能做到,做到,你不一定能達到滿意的效果,也許還會物極必反……
每一隻美麗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成的。如果別人把繭剪開一道口,由繭變成的蝴蝶是不美麗的。
看了以上一段話,你一定以為它出自某一本生物學著作,其實不然,說出這段振聾發聵名言的是一位備受不幸命運折磨的少年。
請看看這少年身上包裹的厚厚的“繭”吧。
還是小孩時,他相貌醜陋,患有嚴重的口吃。因為疾病,他左臉局部麻痹,他對別的孩子停落在他臉上的鄙夷目光也沒有多少感覺;嘴角畸形,也許是他在隨時咬碎別的孩子嘲諷的話語;一隻耳朵失聰,他聽不進別的孩子的奚落和起哄。他也自卑過,心像一隻脆弱的蛹;但他更有奮發圖強的決心,他要自己“咬破”那些厚重的、窒息的“繭”!
別的孩子在玩具堆中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他則在茫茫書海中找到顛簸前行的舟;別的孩子嚼得香甜的是巧克力,他卻把書讀得津津有味;別的孩子疏遠了他,他就在成人讀物中找到促膝而談的智者。更重要的是,他用書本上的知識磨礪了自己的堅強和永不放棄的品質。
為了矯正口吃,他嘴裏含著小石子練習講話,他要證明:柔軟的舌頭比石子和口吃的頑疾更堅韌!母親看到他的嘴巴和舌頭被石子磨爛,流著淚水抱緊他說:“不要練了,媽媽一輩子陪著你。”他拭去母親的眼淚,平靜地說:“我要做一隻美麗的蝴蝶。”
他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贏得周圍人的敬佩和尊重。母親為他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希望你能像平常人一樣平安地度過一生”。他拒絕了,語調鏗鏘地對母親說:“媽媽,我要做一隻美麗的蝴蝶。”
他掙脫身上束縛的繭,事業上頗有建樹。1993年他參加總理競選,對手居心叵測地利用電視廣告誇張他的臉部缺陷,對他進行侮辱和攻擊。他用講話時總是歪向一邊的嘴巴鄭重承諾:“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以後這句競選口號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名言。
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的讓·克雷蒂安。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這樣解釋人的“潛力”:才能和先天限製。我認為應該在後麵再加上“努力”二字,隻有努力去衝破束縛和阻礙,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成為真正的強者。讓·克雷蒂安就是這樣釋放最大潛能的強者。
掙破禁錮的繭的蝴蝶是美麗的,克雷蒂安衝破了疾病、嘲諷和攻擊,最終放飛了生命中最美麗的“蝴蝶”。其實,命途多舛,我們經常被圍困在命運之繭中:出身卑微,一文不名,迭遭苦難,屢戰屢敗……無論“繭”多麼密集和厚重,我們都要用整個身心去穿越!
生命由蛹化蝶,需要讓·克雷蒂安那樣的自尊、自信和自強。